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而预测价值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在决策时能预测未来。反馈会计信息能使使用者证实或修正以往在决策时所判断的预测结果。
然而,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两大特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含义不能确指的概念。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是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部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现在早已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目前财务报告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雇员和其他的供府商、政府及其机构和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信息使用者再满足一般性需求以外、还需要一些特定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作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提供评估企业股利支付情况的资料;贷款人则会关心企业偿位能力信息;政府及其机构更为关心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等等。对于可靠性原则,IASC认为“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第一价的会计原则,似乎只以如实反映或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唯一内涵。我们知道,财务会计是以反映职能而存在的一个财务信息系统,所以,只有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才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进一步去显现它的监督职能。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对真实性必须有史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尽管真实的总是客观的,但客观的显然不是绝对真实。真实的肯定是客观的、但“客观的”究竟反映何种真实当取决于人们所持有的各种客观概念。因而正确判断客观中的真实程度,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掌握的艺术和技巧、会计信息提供者通过对客观性中个确定性的揭示,仅仅是给使用者提供的某种防止误解上的帮助,而绝非是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应当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一种世界现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将其加以根治,有区别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与程度。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考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的话,其相关性和可靠件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世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却较差。相关性与可靠件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则之下。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它们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就是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其远、也会因个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的存在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连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个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问时在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要对这两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对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给信息有用性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
会计学界对稳健性原则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一般认为稳健原则的产生缘于会计估计和不确定性,是对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进行陈报的一个限制条件。综合来看,对稳健原则有三种不同的认识:较前稳健原则是指,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第二种是广为接受的传统含义,即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又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第三种看法则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取舍的标准。这一观点以FASB为代表。FASB进一步指出,估计收益构成要素的偏向,不管是过于稳健,还是稳健不足,通常只影响到列报收或损失的时间.其结果是,任何方面不合理的溢额,都可能把一批投资者引入歧途。也就是说,FASB并不鼓励一味地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否定了过去那种蓄意地一贯少计净利和净资产的做法。认为会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取台时需持稳健的态度但同时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目前,人们对稳健原则心有疑虑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给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余地,反过来可能损害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人们对于适度稳健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适度稳健克服传统稳健原则只确认损失不确认利得的缺点,使信息具有真实公允.但另一方面,由于获取利得的判断带有主观性,确认标准难以确定,允许确认或有利得,则使利润操纵的空间更加扩大。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采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上的态度是不同的.稳健原则在中国并个过时,它也应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如果不实行稳健原则,可能使企业不能释放帐务上的风险,而且,用之过度,则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政策蒙受损失,因而有必要对稳健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因不用稳健原则以及滥用这一原则而损害信息的真实、公允的,一方面应加强独立审计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度稳健原则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而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证券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长立。会计信息真实性探究[J],财务与会计,中四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9,(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