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1)(2)
2013-06-24 01:10
导读:(1)由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扩大社会贡献。为适应反映和监督各市场主
(1)由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扩大社会贡献。为适应反映和监督各市场主体的社会贡献程度以及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必将获得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在会计实务领域发挥应有作用。
(2)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作为反映和监督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宏观会计必将在我国获得用武之地。
(3)要适应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日益创新环境下会计充分揭示的要求,那么金融工具会计必将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获得广泛应用。
(4)为了适应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要求,作为计量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人力资源会计必将成为现代企业会计不可缺少的分支。而以上要求更决定了我国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应该向多元化拓展。
三、我国的会计行为应实现规范与能动的统一
1、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为的特点
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行为规范化就是会计人员所执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统一化、公允化和合法化。会计行为的能动性就是会计人员在效益观念的驱动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状况下,我国的会计行为在能动性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会计人员经营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有待提高。会计报告的信息时效性差,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2、外国会计行为
中国大学排名
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恃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外国会计行为认为会计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主张会计的首要职能是向会计个体内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力图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引入
会计学中,研究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反应,并从会计理论与实践角度解释人们的行为。这种会计行为将规范性和能动性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发
企业管理人员自觉承担经营责任,充分发挥管理才能。
3、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为的改革与发展
(1)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在于提供能够满足各信息用户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这里,满足需要的同义语就是确保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充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由此将产生大量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的会计事项;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然要不断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使得会计人员不断地面对新的会计事项。对于这些新的或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如果由会计人员凭各自的理解、估计和判断进行处理,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因此,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人员必须执行统一、公允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具有对立统一性。由于对立性的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出于增进企业局部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做出有损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会计行为,如为少缴所得税而多计成本、少计收益,为少缴增值税而实行无证交易或少记收入等等。因此,要维护国家利益,并实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统一,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即确保会计行为的合法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日益重要,并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出于树立市场形象的需要,有可能采取各种欺诈行为,如制造虚假业绩,提高虚假财务信息等,从而导致社会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流向,损害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因此,从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考虑,也要求会计人员执行统一、公允、合法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实现会计行为的规范化。
此外,会计除了技术性以外,还具有一般的社会属性。由于各国的
政治、经济体制、法律、文化环境等有所不同,导致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由于会计体制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中国的国情比西方国家更为独特,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本国的特色,或过分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要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更加应当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使其能够有机的融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中。
【参考文献】
[1]杨仕平、吴荣宝: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1(1).
[2]许家林: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会计,2000(1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