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2)
2014-06-24 01:08
导读:2、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我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但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这使得单位会计对经济
2、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我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但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这使得单位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同时,已形成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前一时期的
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导致制度法规严重滞后于会计事项新问题的出现。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可能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负责人领导财务部门的活动应当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务活动本身。管理层应当赋予财务负责人参与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其关注管理的更大、更广范畴,局限财务负责人的关注领域和知悉范围,会削弱、制约单位的管理能力。目前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尚处于从属的理财地位,会计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不具备会计职能所应有的独立地位,会计监督相对乏力。会计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服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单位受人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具体表现在: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单位负责人搞“一言堂”。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某县一家事业单位的出纳一人掌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将公款分期转出80万元后畏罪潜逃,完全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后果。最近某县有一家行政单位会计因集中支付由一个人操作,将国库集中支付已上线的工作人员补助工资10多万元转到个人账户上,县纪委查处另外一个案件时才发现。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会计工作的交接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明晰,填制会计凭证未按规定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帐簿随意性大,编制财务报告不合法、不真实等等,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差错严重。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5、会计监督制裁不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即“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监督单位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单位加强资金、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从内到外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实中,确实有些单位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有的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而是通过私设的会计账册,形成“小金库”;有的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等手段,将会计数据分别反映在不同的会计帐册或财务报告上,形成“多本帐”;有的甚至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等。弄虚作假的领导获得一时名利双收,自然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检查不力,执法力度软弱,执法不严是会计信息失真又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在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过程中,对失真的会计信息以罚代管,很少追究责任者,这些都放任了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个别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参与编制虚假会计帐簿和报表,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弱化,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