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特征与启示(1)(2)
2015-05-31 01:19
导读:(二)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在金融工具会计已经大大滞后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需要协调各国金融
(二)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在金融工具会计已经大大滞后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需要协调各国金融工具会计实务,以形成金融工具会计的国际会计准则。198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顾问组成员之一———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现有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金融工具发展的要求,急需制定一个新的国际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满足国际资本市场的需求;二是新准则应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金融市场上的创造性,而且应优先考虑交易的经济实质,而非其法律形式。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开端。
IASB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四个阶段。(1)准则的征求意见阶段。IASB和CICA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91年首次公布了专门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0)。接着,ED48《金融工具》于1994年全面取代了ED40.随后,IASB经过慎重考虑,及时调整战略,将整个金融工具项目分成披露和列报以及确认和计量两部分,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2)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披露与列报阶段。IASB于1995年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该准则绕开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规定了某些资产负债表内金融工具的列报要求。IAS32的出台标志着金融工具项目第一阶段任务的完成。(3)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阶段。1997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发布了综合性讨论稿《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1998年,IASB公布了第62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ED62)。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98年12月,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至此,核心国际会计准则所有关键项目基本完成。(4)IAS32和IAS39的后续修订及完善阶段。IAS32与IAS39的修订从准则发布之后就一直在进行,其主要工作是增强准则的可实施性,与FASB相关准则协调以及简化其应用,以争取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FASB与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相似性
FASB与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具有相似性。第一代衍生金融工具是1973年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而产生的。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了英镑、加元、西德马克、日元、瑞士法郎、墨西哥比索等货币期货合约,标志着第一代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诞生。到了80年代,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诞生了。与第一代衍生金融工具不同,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既具有期货、期权等传统衍生工具的特点,又可为那些不满足于期货、期权交易的客户提供大规模套期保值的手段(叶永刚、黄河,2004)。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正好落后于衍生金融工具发展一个阶段。FASB与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是从80年代开始制定的,经过发展初始阶段(征求意见阶段)、披露与列报阶段、确认与计量阶段、修订与逐步完善阶段等,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披露准则发展到确认与计量准则的过程。到90年代,二者的发展阶段出现了重合与协调的特征。
二、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路径依赖特性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除了具有相似性以外,还有发展过程的滞后性,尤其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滞后性。SFAS133第217段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IASB现在已接受美国FASB的意见,明确公允价值将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将相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目前已发布的会计准则并未将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观点贯彻始终,比如,现行的套期会计问题。事实上,套期会计无论是准则制定还是会计实务都非常复杂,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很高的编报成本,企业财务人员会面临很大的技术难度,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要充分理解报表信息也并非易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操纵空间,这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差。因此,学术界有一种激进的观点,就是取消套期会计。但是,由于很多金融工具还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所以完全取消套期会计还很难做到,而更可能实现的是简化套期会计,而不是完全取消套期会计。日本等国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尝试,这或许代表着套期会计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