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金融安全 进步国家金融审计服务水平(2)
2016-03-13 01:00
导读: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视,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情况,要对重大金融活动的专项审计或调查,从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
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视,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情况,要对重大金融活动的专项审计或调查,从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要强化信息反馈,为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
(三)对金融监管部分监管绩效的评价作用。
通过对金融监管部分监管,金融审计可以对金融监管部分制定的法规、制度是否能很好地防范金融体系中的漏洞,金融监管部分是否能按照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法规进行监管等做出评价。也包括对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的公道性、财政部有关金融政策及资产治理情况的评价。对金融监管部分的审计着眼宏观,从国家、地区的全局出发观察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全局,发现有关金融监管的题目,从宏观金融政策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金融监管。
(四)为宏观决策部分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的作用。
首先是推进金融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其次对审计发现的一些典型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题目,向高层决策部分提出建议,这些建议都能得到高层领导和有关部分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制订和完善若干办法,并对存在题目的查处、整顿取得较好成效。
三、进步国家金融审计服务水平
(一)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突出审计重点。
目前,金融审计监视主要还是合规性监视,更多是针对某一法人单位全系统各个层面的机构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进行的事后监视、检查。这种监视模式明显滞后、被动,不利于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目标不够明确。因此金融审计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要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点,分析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环境状况,了解其战略性上风和威胁其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宏观层次的重大金融风险,正确地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构筑金融安全网。 (二)加强审计治理,创新审计方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随着金融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金融业务数据库已成为金融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审计的基础和条件,金融审计逐步实现现场审计与网络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行动态跟踪和过 程监视,可以大大进步审计质量,减少审计本钱。特别是由于计算机信息数据系统成为金融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与核心,对信息数据系统本身的审计和评价,向审计职员提出了新的审计课题。同时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捉住经济金融生活中的热门、难点题目开展一些专题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互比较,及时搜集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信息,及时关注导致金融风险的苗头性题目,开展金融风险环境的经常性调查与分析,并及时向政府决策机构等相关部分发出预警信息,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看,效益审计将是金融审计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内控机制、资产质量审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资产风险,努力探索绩效治理审计的新路子。
(三)拓展审计内容,扩大金融审计覆盖面。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加进WTO承诺的逐步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混合经营趋势日趋明显,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在金融市场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金融监管部分的任务和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应纳进常规审计范围,对金融监管部分业务监管绩效审计也越来越重要。
值得留意的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只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视,对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审计无法律依据,目前可在金融监管部分业务监管绩效审计时延伸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国有制经济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国家审计如何对之进行审计监视,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安全有较大影响的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审计监视是一项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