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2)
2016-05-01 01:05
导读: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权利的配置、制衡、激励和约束对其作用的发挥有决定性的影响,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权利的配置、制衡、激励和约束对其作用的发挥有决定性的影响,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不同组织管理模式下,通过对内部审计权利的配置、制衡、激励和约束的安排,使得内部审计有不同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国内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主要有三种:
1、董事会主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英美等公司治理结构较完善的国家较多使用董事会主导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它以董事会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通过设独立董事、建立董事会下的财务总监负责制等实施内部审计。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执行机构,其职责是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企业的经营计划、投资方案、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和任免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把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较高层次地位。该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由其对公司会计信息、资金营运及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对经理层实施监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不受限制地与董事会进行接触交流。同时,在董事会中设审计委员会,内审人员的任命和撤换须经审计委员会批准,可以较好地保持与管理当局的独立。
2、监事会主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这种模式在德国最为典型。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由出资者代表、职工代表和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对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和企业财务行使监督职能。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企业内部监督组织,监事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不仅使监事会有了实施监督职能的信息资源,而且提升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监事会没有经营管理权,而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主要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监事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实现内审目标。同时,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运作情况看,大多流于形式,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功能作用基本没有发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总经理主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总经理下设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使得内部审计更接近经营管理,对经营管理信息掌握得更全面、准确,有利于发挥其管理咨询、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但这样一种机构设置意味着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一普通职能部门,执行更多的是管理工作,主要接受管理层的管理,远没有达到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于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则几乎无法实施,既要接受管理层的领导又要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则评价结果很难客观,这种情况下内审人员往往屈从于压力作出有利于管理层的评价。
上述三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的独立性、权威性及效果比较如下:
三、公司治理下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位 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导致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失效,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是难以发挥作用;资本市场的缺陷导致公司外部治理效率低下,内部控制和社会中介机构不能有效地制约公司管理层,会计信息虚假。因此,我国目前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状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独立发挥其职能。此外,我国内部审计起步很晚,内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公司治理相去较远,从而也制约了内部审计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组织服务职能。所以,在我国准确定位内部审计意义重大,只有准确的定位才可以有效发挥内审应有的作用。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体现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核心,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其作出客观的判断和结论,保证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机构的模式应该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市计的信息传递功能,帮助企业有关部门作出恰当决策,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而独立性则是保证其实施上述职能的前提条件。
2、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权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财务系统、内部控制提供广泛监督和咨询管理等增值服务,其职能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权限,因此,须明确内部审计的处理权、处罚权,并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权限才能体现它的权威性,其工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同时注意不应过分强调内部审计机构的执行力,内审机构并没有命令被审计对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