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风险因素及其强化对策(3)
2016-07-08 01:03
导读: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一方面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一方面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
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内部审计的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了解内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和潜在矛盾等。
(四)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逐渐增强。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功效有赖于其独立的程度。审计的独立性越强,越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增强内部审计机构以及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检验、监督、咨询的职能,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福荣.关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探讨[J].公用事业财会,2007.2.
[2] 夏玻.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商业文化,2007.7.
[3] 张广彦.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威胁的识别及其管理[J].商业会计,2007.22.
[4] 杨凤玲.关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
[5] 韩晶.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