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2)
2016-07-29 01:12
导读: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质量控制评价与绩效考核的区别按照标准中的规定,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在合理程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遵守《
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质量控制评价与绩效考核的区别按照标准中的规定,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在合理程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遵守《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部门章程和其他使用标准。我国审计署于2004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中关于质量控制的规定也是主要强调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一系列审计过程形成的、能够反映审计工作质量的方面考察审计质量,重点在于检查审计过程的规范性。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与部门的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与部门的工作行为、工作效果。它是
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定期考核,是其一段时间的
工作总结,同时考核结果为相关人事决策(晋升、解雇、加薪、奖金)、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提高等提供依据。 质量控制重视过程的考察,因此质量考核更具制度化、书面化、格式化,更适合企业外部对内部的评估考核;而绩效考核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衡量部门内部的人力资源状况,来完成对较整个部门的评价绩效考核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更适合企业内部的考核。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更适合从企业自身角度对其进行考核。 (二)
评价指标中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灵活把握指标是否可以量化直接影响到运用指标进行评价的效果。定量指标可以一目了然,优劣清晰可见,且定量指标建立在
数学和统计的方法之上,是公认科学的方法;而定性指标考虑了决策时不可忽视的主观判断因素,也正是因为是主观判断,造成了其难以客观衡量的事实。两者各有优势,忽略定性定量任何一方,都会造成体系的漏洞,使整个评价不完整。如上述指标中,成本指标是很容易量化的,而高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的判断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成分。但通过对信号传递原则的灵活运用,根据主体行为判断主体意向,也可以通过类似管理层请求审计的数量量化某方面的管理层满意度,请求的数量多,可以一定程度的体现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满意程度。 此外,指标评价显示的结果不是绝对的,只有在相似环境下做出的比较才具有对比性。在使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特定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处理问题的谨慎考虑。例如,现场审计超出计划时间过长时,在正常情况下,是审计效率低下的表现;而在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出现舞弊情形时,加大现场审计的时间就是合理的。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能够提供足够合理的证据,来证明其反常行为引起指标异常变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