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通讯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审计对(2)
2016-09-27 01:11
导读:1.计划阶段 (1)深进了解、分析业务流程,寻找内控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 (2)分析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 (3)确定审计重点; (4)进行穿行测试,评估信息
1.计划阶段
(1)深进了解、分析业务流程,寻找内控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
(2)分析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
(3)确定审计重点;
(4)进行穿行测试,评估信息化系统控制的实现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
(5)熟练把握信息化系统中相关查询功能,搜集所需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6)导出所需的业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7)编制可行的审计
工作方案,进行公道职员分工。
2.实施阶段
(1)追溯原始数据的来源,抽样核对原始数据的正确性;
(2)分析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以及前后期是否一贯执行;
(3)对集成部分数据形成的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异常,并抽查验证;对非集成数据从系统中导出相关凭证,抽样查阅原始凭证;
(4)利用信息化环境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
(5)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为了便于以后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内审工作,将审计过程所涉及到的审计发现以“实事描述”“信息背景”“风险影响”“审计建议”为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以待备查,为撰写审计报告打下基础。
3.报告阶段
(1)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
(2)根据相关业务统计数据、审计结果,分析企业经营、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编写审计报告,提出治理建议;
(三)消除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熟悉上的误区
误区一,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职能的削弱。有人以为,实施信息化内部审计部分没事干了,原先很多审计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的整合,内审工作职能就相应削弱。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误区二,按照传统审计思路开展审计工作。有人以为:信息化环境下,只需将所需数据从信息化环境下系统中导出,然后按传统的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核对,不加分析,不加判定,继续按照旧环境下轻易出现的错误及舞弊为出发点进行审计,其结果可能是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成效。由于很多核对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系统已经能自动完成,或者说通过添加一些程序能较快地完成,能大量地减少核对工作。
在新的环境下对通讯企业内审职员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进步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研究工作,将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进行转移。从现实意义上讲,信息化环境下内审活动是公司治理、风险治理的控制系统,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逐步向如何加强企业治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方向转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观念和做法还不是很成熟,同时,随着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逐步完善,内审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也需逐步调整,这就要求通讯企业内部审计职员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切实进步审计能力;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要求,审计职员更应该改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跟踪信息环境下内审工作的新方向,使通讯企业内审工作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治理创新[J].广东科技,2003,(11).
[2]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治理创新[J].贸易研究,2004,(1).
[3]Lawrence .B.Sawyer.索耶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