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部分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2)
2016-10-13 01:38
导读:三、按照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审计方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进新的发展阶段,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
三、按照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审计方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进新的发展阶段,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式基本形成,政府的经济治理职能由过往统管统包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当前面临一系列与中心财政分配和预算执行密切相关的重大题目,如投资与消费比例,国民收进分配,农民增收,国企改革,社会保障机制,国内外债务,西部开发等,也面临经济体制转轨期特有的经济秩序混乱的局面。同时,国民经济同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和外需的变化对确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如1997年忽然发生的“东南亚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外需急速收缩,使我国政府不得不在1998年决定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我国加进WTO以后,对外经济联系状况对宏观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影响将更加直接,政府必须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才能趋利避害。面临经济体制转轨和对外经济联系紧密的改革开放新形势,国家审计机关对构成国民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实力的中心财政预算收支进行审计,在评价依据、审计和审计方法等方面都要作相应调整和创新,与时俱进,如审计预留年中分配财政资金时,既要依据预算法和细化预算规定,又要考虑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再如审计国债投资分配时,既要留意其拉动内需、加强基础设施等公益建设及缓冲出口减速的正面效益,也要留意有无挤出民间投资或降低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等等。不然,审计结论难以客观正确,审计建议难免脱离实际,审计质量难以逐步进步,审计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派出审计局应积极探索,努力实践。除了坚持以打假治乱、治理秩序为目标的真实合规审计之外,还要开展以促进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进步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派出审计局要把握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开放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治理的理论知识,学习把握各国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的典型案例,学习把握先进适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关注和敏感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我国财政的影响,广泛收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财经法规,研究确定审计分析指标及应采集的基础数据。组织实施部分预算执行审计时,要按照全国人大、政府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题目,结合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审计重点,运用上述理论、方法和信息,精心设计和认真实施预算执行审计方案,通过对部分预算分配、预算执行、其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的审计,分析评价其真实正当效益,发现和揭露题目,提出改进建议,为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发挥审计应有作用。
四、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 按照国民和财政治理体制改革趋势估计,预算执行审计任务将愈来愈繁重。一是中心财政预算内收支随着经济增长逐年增加,2000年全国财政收进超过10000亿,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进完成7800多亿元,比往年同期增收26%,预计“十五”期间财政收支稳定增长;二是积极财政政策将连续,国债发行总量仍保持相当规模;三是1998年以来国家投资5100亿国债建设的一大批农林水利、能源、铁路、城市建设、通讯、科教、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近两年将陆续完工决算;四是预算外收支和政府基金收支将逐步纳进财政预算收支总盘子,实行同一治理;五是政府和对政府审计的期看不断上升;六是审计难度增加。违法违游记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高明。承担部分预算执行审计任务的各派出审计局,在人力资源有限条件下,必须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才能进步审计效率,实现“在三到五年内,使中心一级预算单位基本不再出现重大的违法违纪,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违法违纪题目明显减少”的署定目标。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首先要保证一定的审计监视面。没有数目,就没有质量。对一级预算单位和重点二级预算单位应坚持每年审计一至两次。对其他在京二、三级预算单位,可按风险程度排序,每年审计一次或二、三年轮审一次。组织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以预算法、法、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批准的年度预算及财政部批复的部分预算和专项预算、法定预算分配程序、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及相关财经法规等为依据,选准重点资金和重点。根据最近预算支出治理体制改革对国务院部分财会工作的,围绕实现审计目标,可考虑下列审计重点: 在预算分配方面,要在核实有关记录的基础上,检查有专项预算分配权和系统内预算分配权的部分,分配规模、结构、投向、预留比例、程序等是否合规,投资计划(预算)是否细化到项目或项目单位。重点检查有无违反公平、公然、公正原则和法定程序,暗箱操纵,利用权力向本系统本部分倾斜,越权化整为零审批项目,“曲线”为支属、朋友安排投资,以权谋私或谍小团体利益;有无分散使用国家财力,撒胡椒面,造成资源配置不公平和低效率。要通过延伸审计检查投资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有无将国家的资本性投资作为用度支出核销,有无将国家投资转作企事业单位或非国有资产,有无滥用、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国家投资等题目。对国债投资分配要特别关注。国债是花子孙的钱,是延期的税收,影响财政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对政府的信心。审计时要留意检查评价国债规模和投资结构的公道性,有无投资效率下降和挤出民间投资题目。 在预算收进方面,要检查收到财政拨款及专项存款利息是否及时如实进账,使用的会计科目是否正确,有无将预算内收进转移预算外,设账外账和小金库。要检查财政部批复预算和拨付预算资金的及时性。 在预算支出方面,要在审评支出治理和核实各项支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真实性基础上,检查经财政部批复的预算是否体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原则,向下级单位批复预算和拨付资金情况,以及本级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1)对职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要按照各部分编制、实有人数、职能和事权,审评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留意支出定额的公道性。防止由于基本支出预算低估或高估导致新一轮挤占挪用其他财政资金或改变基本支出用途,防止有权部分和拥有较多公共资产的单位得到更多的更新维护等财政补助,形成新的分配不公,进步财政资金配置的公平与效率。(2)对科研、基建、设备购置等专项支出,要检查支出用途和支出标准的合规性,重点审查办公搂、大型办公设备及大宗办公用品的购建、更新、修缮等购建程序、支出项目及会计核算的合规性,有无暗箱操纵、索贿受贿、营私舞弊,有无以分包方式逃避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有无改变预算规定用途滞留、剥削、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有无超范围超标准开支项目,有无攀比奢华和损失浪费,有无异常和大额超概预算情况,有无及时记录固定资产会计账和实物账。要检查有无无计划、无预算或向非预算单位拨付财政专项资金题目。要检查有无以拨款名义将财政专项资金转移到下级预算单位或外单位代管,改变用途,任意支用,逃避监视。(3)对受国务院委托代行财政资金转拔及巨额国有资产治理职能的部委,要检查其拨付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价值与实物账目,审评其及监管责任履行,确保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完整无损。近年内,由国务院各部分主管的一大批国债建设项目将陆续竣工验收,各派出审计局可以配合审计署,参与对重点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后评价审计,从中发现中心部分在会计核算和资金与资产治理方面在薄弱环节,促进改革和完善。(4)要汇总各部分专项支出规模和人均水平,审评本钱效果。 在预算外收支和其他财政收支方面,要检查预算外收进和其他财务收支是否如实进账,国有权益是否明确,支出是否合规,其中预算外收支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其他收进是否依法计缴各项税款。重点检查有无转移挪用预算外收进和其他收进,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滥发钱物,偷逃税款。 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损益)方面,要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权益明确、核算合规为目标,重点检查银行存款、各类结存资金、暂收暂付(债权债务)和国有资产治理。要在检查内控制度健全有效性基础上,逐项检查银行账户收支的真实合规性,留意进出账号、进出时间、支出的依据等是否正当合规,总分类账、明细账和银行对账单是否一致,有无出借银行账户行为,有无多头开户题目,各类支票、汇单等凭证的治理和使用有否有严格的审批手续。要检查各类结存资金的会计处理合规性,有无将财政专项拨款结余长期挂账未定,或者转为其他收进,未经批准随意动用;要检查暂收暂付或债权债务的权益是否明确,发生的依据是否真实合规,长期挂账是否及时清理,冲销债权有无严格的审批手续。要重点检查国有资产,留意办公楼、职工宿舍、办公设施等资产是否如实记录固定资产会计账和实物账,有无借机构改革转移、分解或销除国有资产权益;留意出租办公楼等国有资产有无办理报批手续,以及收缴和使用国有资产占用费情况;检查对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情况,有无将国有资产转移到所属单位,变相私分,或造成损失,有无借破产、重组等方式掩盖国有资产损失浪费和贪污私分。对需要审签年度决算草案的中心部分,审计时,还要全面检查汇总编制系统财务决算的依据,亦即下级预算单位决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评汇总编制财务决定草案的程序是否合规,审评资金收支和存量结构是否公道。要留意有无经逐级汇总后抵消正负差异而掩盖题目,有无人为调整决算草案,有无弄虚作假等题目。 要发挥派出审计局对所辖部分实施持续审计的上风,留意积累和把握被审部分预算执行、其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索特‘点和,发现加强治理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规范治理,帮助被审单位健全内部监视制约治理机制,实现“使中心一级预算单位基本不再出现重大的违法违纪题目,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违法违纪题目明显减少”的审计目标。 长则应负分管这方面工作的主管责任。四是对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事情出现违法违纪题目,党委书记应负主管责任,而提议人应负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