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2)
2016-10-27 01:10
导读:企业要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国家的有关法令、制度相背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令,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企业的实
企业要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国家的有关法令、制度相背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令,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协调
一项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的若干职能部门,比如设备、生产、质检和财会等部门。各部门会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各自的业务观念制订一些控制制度,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协调。因此,审查所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是审查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确定控制目标、采取控制方法和措施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经营目标、企业规模、经营特点、管理水平和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适当地加以规定,切忌脱离企业实际和经营目标。要为群众所接受,科学紧凑,简明扼要,方便易行,同时还应讲求实效。
(四)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经济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订内部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一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应有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二是在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将该项内部控制制度所需花费的代价与其能够实现的效益进行对比。 (五)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反馈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设置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它们应能及时地将在控制过程中偏离控制目标的偏差和原因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实现有效控制。信息反馈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是确保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内部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区别所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六)审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
全面是指一方面它要对企业经营活动与经营目标的有关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它必须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主要有:(1)人员素质的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科学有效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2)组织控制是组织机构设置和适当的权责划分;(3)业务程序控制是企业内部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按一定的程序有效运行而规定的业务处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环节及其经历顺序;(4)信息质量控
制是保证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及时、公允和可靠;(5)资产保护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6)预算控制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期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具体表现为反映在预算期内各项经济业务和经营成果的一整套业务报表和财务报表。
三、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审计首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其他各项控制的再控制。根据现代控制论的原理,各项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靠信息反馈装置来检验,通过反馈装置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以便及时修正,保证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协调性、合理性、经济性、有效反馈性和全面性的审查,基本上可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能否真正起作用、发挥效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审计。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一是为了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二是为了防范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对所投资企业和项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三是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有力监控。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部力量予以保证。其一般做法是,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对外报告,包括无重大问题报告及有重大问题报告;尔后,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虽然不同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与做法不一,而且对于内部控制是否不再只是企业内部事务的观点也存在争议,但不管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带来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部门及内部审计的责任,而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部门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内部审计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效用,既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企业经营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