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初探(2)
2017-07-02 01:31
导读:三、几点深层次的思考 (一)对立项原则的思考 审计立项又称审计项目的选择。一是重要性原则,是指该审计项目对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的影响
三、几点深层次的思考 (一)对立项原则的思考 审计立项又称审计项目的选择。一是重要性原则,是指该审计项目对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的影响程度;二是增值性原则,主要目的是控制和降低经营、管理、投融资的风险,增加收益;三是可行性原则,根据审计主体、项目、内部和外部环境,判断是否能实现审计目标。 (二)结合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影响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为依据确定审计项目,以其进行的所有降低风险的活动为测试重点,评价风险降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恰当的降低风险的建议的一种方法。投融资绩效审计结合风险导向审计,是为了更加关注高校面临的投融资风险和未来的发展。 (三)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相结合 全面性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必须建立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完成的基础上。综合性是兼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系统性是将个别项目的效益情况与一批项目的效益情况统筹兼顾。往往需要将某一项目的效益放到一批项目中去加以判别。创新性是指在吸收传统审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技术方法,发展为定性加定量的科学的新方法。 (四)调整审计视角,前移监督关口 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投融资成本的控制和效益高低进行审查评价,因此,应从以往关注查处违纪违规问题转变到以真实性为基础,以效益性为目标,加大对投融资效益的分析和对投融资决策、管理机制的评价上来,而且要从以往的事后决算审计前移到强化事前、事中审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五)引入专家支持系统 专家支持系统并非要
招聘所有类型的专家,而是要建立起正式的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机制,以便在任何一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中,遇有需要进行专家咨询的情况,一定能够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咨询建议。分两种形式: 一是在审计部门内部设置专家支持系统,由决策层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如法制部门)、相关技术支持部门专家(计算机服务)和业务部门专家共同组成。 二是在审计部门外部建立有相对稳定联系的外部专家支持系统,专家来源主要有立法部门、司法部门、政府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