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2)
2017-08-05 04:52
导读:三、风险导向审计不能节约审计成本 降低审计成本也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
三、风险导向审计不能节约审计成本 降低审计成本也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同时更为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很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进一步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需证据的数量,并把有限的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审计成本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能节约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如下: (一)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审计师相当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 (二)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作为一种适应知识的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
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加审计的总成本。另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与机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 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而来的,它并未完全抛弃系统导向审计的,仍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审计手段。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是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四、在我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审计准则的支持 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的,其中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不从宏观层面考虑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某些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反映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只是探索性的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操作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此外,在面临诉讼时,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那么在遭到法律诉讼时,即使注册会计师合理使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程序和方法,却可能因为这些程序、方法与独立审计准则的专业标准不符而需承担审计责任。换言之,目前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在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审计时,不能维护注册会计师的正当权益。
五、小结 虽然风险导向审计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在我国实施也还面临一系列。但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经从几方面完善了系统导向审计的不足,有其进步性。风险导向审计改变了审计风险控制重点,从更广泛的范围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有利于发现管理层舞弊行为,控制审计风险。由于
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发展的大方向。在我国,我们应该尽量解决阻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出现的问题,继续、克服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缺陷,逐步采用更完善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具体可作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治理结构,加强资本市场法律监管。同时,我国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使得审计人员在系统审计的基础上注重从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企业战略等方面分析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审计风险模式的改进,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具体程序的具体方法,诸如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以及在控制测试和证实测试阶段都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估计和评价法等,为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指导,以便使审计人员执业能够有章可循。 (三)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或提供咨询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因而世界各国均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并经过统一进行筛选,以确保其业务素质水平。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职业的判断,克尽应有的谨慎和关注”。为此,应该培养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宏观环境的把握能力,培养其统计、分析等综合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