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及对策(2)
2017-08-06 01:06
导读: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一)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一)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和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知识,从事审计工作是他们的事业,因而有动力、有时间、有义务去做好审计工作。为此,为了使现有审计人员胜任效益审计工作,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 这里特别要强调,切忌培训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化”。这是当前审计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严重弊病,一定要切实改变,从严从紧抓好培训工作。 (二)广泛引进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 效益审计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支出的不断膨胀和国家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污染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的矛盾发展中,公众和立法机关要求政府加强对所使用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提高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而更好地履行对公众和立法机关所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显然进行效益审计已是大势所趋。 2003年7月,我国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机关必须大量引进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尽快与审计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三)建立效益审计专家库,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审计经费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审计队伍对工程学、统计学、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规模,同时从人才的有效使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审计需要哪方面人才就引进哪方面人才。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效益审计项目需要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一来可降低行政成本,二来效益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可通过设立效益审计专家库,储存曾参与过大型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各类技术专家的相关信息,以备后用。 (四)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 效益审计尤其是公共工程投资效益的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人员一般职位层次较高、掌握着一定的实权、关系面广,而且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遇到各种巨额利益的诱惑。这样,如果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差,就会屈服于各种压力和诱惑,由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当然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且比真实情况要好得多。 为此,必须对效益审计人员形成制度化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效益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并需通过严格的,以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的毅力。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在审计中遇到问题时,才能不论涉及到谁,敢于碰硬,敢于一查到底,排除任何干扰;遇到巨额利益的诱惑时,才能廉洁奉公,拒绝贿赂,坚决抵制诱惑,以高尚的道德审计到底。也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爱岗敬业,不断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扩大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作用。 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如由各地区审计学会成立一个部门或
办公室,专司审计经验、审计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定期举办投资效益审计方面的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产生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扩大效应。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定期选配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远赴英美等效益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获取有效的审计经验,来促进我国效益审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