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2)
2017-08-06 01:07
导读:2.没有准确发现被审单位失真的会计资料信息,取证不到位。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差,出现技术性差错;有
2.没有准确发现被审单位失真的会计资料信息,取证不到位。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差,出现技术性差错;有的是由于企业受利益驱动,人为制造假账;还有个别不法分子有意搞乱账目,企图从中谋利。主要表现有:会计原始凭证混乱,例如白条抵库现象;会计账簿、报表失真,例如企业收入不真实、成本不真实、虚增利润、虚减利润等;有账无实或资产不入账,例如虚构存货或其它资产;企业在多间银行开户。对于上述种种迹象,一些审计人员却熟视无睹,错失取证良机。
3.被审单位的行为及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审计人员并未对企业从独立生产到联合生产、从独资到合资、改组、兼并、重组等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与存在进行核实,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影响审计质量。
二、加强审计控制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全面贯彻审计准则
审计基础工作是指审计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总结等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对于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要严格审计项目审批程序。对于每一项审计业务,都要明确其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及时间要求等,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2.要严格审计
工作方案的编制。通过审前调阅原有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以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审计范围、内容、目标、步骤、人员责任如何落实等问题应尽可能详细。
3.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是否充实、全面,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及其在审计中的作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逐步编制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并在此基础上,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归集,综合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二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按照《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规定,做到内容全面充分、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记载的事实应当附有证明材料;三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并加强审计终结阶段的复核,规范管理。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群体结构
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
1.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个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
俭六个方面的素质。
2.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
培训。通过定期培训,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使审计队伍不断精干,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同时,还要使每个审计人员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工作中去。
3.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学习,分清自己审计责任和被审单位的责任。要建立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明确在哪些情况下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如对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正确,从而评价其公允性、合法性和一贯性,亦即审计人员对自己的评价和鉴证承担责任。做到优化组合,知识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支思想作风端正、精通审计业务、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
(三)采用科学的取证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及正确
审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得、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结论的恰当性要求其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审计证据的要求是: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审计终结需揭示或需处理、处罚的问题应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不能主观臆想,随意妄断;也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合格的审计要求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并恰当地加以评价。具体应考虑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