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2)
2017-08-06 06:53
导读:3.经济责任审计往往面临时间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气力有限,需在有限时间条件下完成审计任务客观上必然影响审计的深度和质量。同时,由于被审
3.经济责任审计往往面临时间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气力有限,需在有限时间条件下完成审计任务客观上必然影响审计的深度和质量。同时,由于被审计人任职期限较长,期间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财务制度等均会发生变化,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由此在评价上发生偏差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4.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事后监视,特别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更有可能“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失往了时效性。审计时间上的滞后导致审计结论的滞后,滞后的审计结果对于组织人事部分来讲失往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形成的损失职责不清,无法追究。这样审计结果的价值同样也制约了审计监视职能效果发挥,更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
5.企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机构目前存在着的设置模式及审计职员与被审单位的各种密切相关的利益,使得内审机构及其职员独立性不强,可以说只有相对的独立性,导致其权威性也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若不能保证审计机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更不及前者,审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则诱发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经济责任审计应遵循四大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性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对象是“特殊”人,即拥有一定权利的人,毫无疑问审计结果会直接影响被审计人的荣辱得失,审计的难度要超过其他类型的审计,其受到的干扰和压力是不问可知的,因此审计职员更应坚持独立性原则,而且必须是实质上的独立性,依法审查和评价,做到中庸之道,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二,坚持依法性原则。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为准绳,力责备面、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正确认定他们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对于领导干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廉政规定、违纪题目必须在把握充分证据的基础上依法判定,不得有任何纵容、隐瞒或任意扩大等不当行为。
第三,坚持权责制原则。由于经济责任和经济权利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根据经济责任主体享有职权的大小来确定其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和内容,从责任期间、责任主体、责任的起因等方面评价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第四,坚持重要性原则。在实施审计时必须捉住主要、重要环节,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查明主要指标情况和数额比较大的经济事项,以解决应审期限长、多、范围广而审计时间紧、审计任务集中、人手少的矛盾,做到事半功倍,进步效益。
2.正确运用审计,防范审计风险,要注重“三个结合”。
其一,注重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在实质性测试前先对责任人所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符合性进行测试,以评估该单位的治理水平高低,并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其二,注重书面资料审核与实际情况调查相结合。除了运用审阅、复算、核对、等审计常规方法审核书面资料外,还应采用盘点、观察、座谈、询问、函调等方法调查把握有关实际情况。
其三,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离任审计与年度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应尽量利用其他审计的成果,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审计,减少被审单位的负担,节约审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