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2)
2017-08-07 02:43
导读:4、防范对策与措施 4.1、规范性防范 主要是指政府利用、法规、具体的行业制度等方式,从活动的开始到会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对违
4、防范对策与措施 4.1、规范性防范 主要是指政府利用、法规、具体的行业制度等方式,从活动的开始到会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对违犯规定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从而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保证。 1)制度性防范 《两则》和相应的行业会计制度以及2001年开始执行的《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基本规范。因此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制度的组成职员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终极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和猜测,使会计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假如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具体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的可选择性是导致正当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但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而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只能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视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范围应有所限制。 2)法律性防范 要充分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加强《会计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工作,使企业领导、会计职员熟悉会计法规。同时要保护会计职员依法行使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正当、真实、完整,并且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确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不坚持原则,玩忽职守的会计职员要调离工作岗位,吊销从业资格证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 4.2、技术性防范 主要从加强企业内部治理、进步财会职员及其有关职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等方面进手,调动财会职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荣誉感,主动规范,预防为主,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题目。首先要加强财会职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主动防范,使其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断进步会计职员业务素质,防止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要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视机制如:公道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职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制定相应的财务治理办法,包括本钱支出的范围、用度定额、支出标准、报销制度、签批权限等、引进企业内、部分外的监视机制,如车间财务会审制度、企业纪检监察部分随机抽查制度等,结合会计部分的内部审核制度如印鉴分存、账簿档案分管等制度,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形成立体防范体系等等。 4.3、审计性防范 进步会计信息质量光靠内部监视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外部监视。要建立以审计监视、税务监视、行政监视为主的外部监视体系,尤其是要积极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实行经常的、独立的外部会计监视。通过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视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和真实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摸清企业家底,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进、本钱、利润等情况。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真实与否做出审计结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审计执法力度,依法严厉处理审计查出的侵犯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流失、舞弊***等题目,严厉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和有关部分立案查处。另外也要加强对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监视,重点揭露出具假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帮助被审计企业造假帐、算假账等违法违规题目,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社会审计组织公正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