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题目与对策分析(2)
2017-08-09 05:03
导读:(三)企业内部审计职员素质不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就是企业的主要高层治理职员,而这些人大多文化水平
(三)企业内部审计职员素质不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就是企业的主要高层治理职员,而这些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对财产固有的排他性,即使企业规模扩大,这些人也仍然占据着企业高层治理位置。他们往往不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查账,这就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另外,由于对内部审计从业职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审职员来自财会部分或从其他部分转业而来,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其整体素质也有待进步。
(四)内部审计的范围比较狭隘
多数民营内部审计的仍然停留在收进、支出、用度、本钱、损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视国家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纠错防弊为目的。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治理、内部控制、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
三、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配套体系
为进步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地位,跟上形势,有必要制定一部《内部审计法》,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内部审计的专业法规和各项制度。根据制定主体和法律效力的不同,这一规范体系应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内部审计法》和各项法律中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为实施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国务院其他各部分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中对内部审计的规定。通过这些法律体系来指导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将民营企业内审工作纳进到同一行业治理之中,使其有法可依,开展得更加规范。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正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
恰当的组织模式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也不应强求同一,而应同企业自身模式和特点相结合。鉴戒国际内部审计的通常做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以下模式:对业主制和合伙制民营企业,其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即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师事务所来完成;而对于公司制民营企业,其内部审计组织的理想模式则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较好地履行其审计职能。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进步内部审计职员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工作自身考核办法,以接受上级主管和公司员工的监视。为此,首先要搞好内部审计职员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老实、取信是内部审计职员进行审计的条件。其次,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我国民营企业必须通过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加大工程技术和治理职员、法律职员在内审职员中的比重,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再次,要搞好内部审计职员的业务能力
培训。民营企业通过制定内部审计职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内部审计职员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等资格等。
(四)保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与权利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进步民营企业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熟悉,赋予内部审计职员更高的地位和权利。一是审查权,如对会计及其它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与监视;二是知情权,如参加有关方面会议和向有关职员查询及索取证实材料等;三是对审查结果的处理权,如责成被审部分或个人纠正一切不公道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治理不善的行为,对严重违反内部
规章制度和玩忽职守的部分或个人提出追究责任的处理意见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五)精益求精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和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从过往的地毯式覆盖到注重风险领域,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从部分审计转变为业务过程审计,从着眼于某个局部转变为全局范围。为此应当做到:加强风险治理改变审计观念;围绕规范化建设加强内控制度评审;审计模式转变成治理效益审计。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在内部控制及经济效益的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传统审计方法,积极开发机审计系统,努力探索审计,大幅进步审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