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外部因素(2)
2017-08-11 04:57
导读:4、信息失真严重。会计信息失真在不同国家都存在,只是我国可能更为严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加大了审计风险。从上讲,为了使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
4、信息失真严重。会计信息失真在不同国家都存在,只是我国可能更为严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加大了审计风险。从上讲,为了使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然而,由于受到审计本钱的限制,会计师无法花上更多的时间先帮客户理清帐户,再进行审计。
5、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由于审计关系失衡,会计师对客户小心翼翼,深怕得罪了客户,被客户炒鱿鱼。以财务职员为代表的客户最好希看会计师尽快结束审计,对会计师的要求进一步提供证据往往感到很不耐烦;会计师也很丢脸到董事会记录等关键性的审计证据,也很难与老总沟通,与会计师打交道由企业财务部分包了,甚至是一位主办会计或会计主管包了,连财务总监也无法见到。至于从企业外部取得审计证据诸如回函等更是困难。有很多审计程序无法操纵,一方面可能是审计本钱制约,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客户的不配合以及回函率低等,这使很多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践中行不通。
二、建立有差别的审计目标与审计责任制度
现在有一种观点以为,在制定审计准则时不能将就现实。其理由是:(1)独立审计准则对某些注册会计师可能是“超前”了,但假如通过和实践,把握了它,就变得不超前了;(2)全球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活动推动了各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国际审计准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3)从东南亚危机的教训来看,一个国家应当具有要求较高的审计准则,不能将就于落后的审计实务;(4)衡量一个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水平,其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有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独立审计准则。
笔者以为,无视国情,盲目鉴戒国际审计准则,造成已颁审计准则在实务中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超前的审计准则实际上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超前的审计准则前面临十分为难境地:一方面无法做到严格遵循审计准则;而另一方面不遵循审计准则又违反审计准则,假如出现审计失败,则可能导致巨额的赔偿。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审计目标不能一刀切,有必要区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在审计目标的定位上以及审计目标的确定上,应有所区别,不能一视同仁。在当前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职业过失不能完全根据现行的审计准则,要考虑行业发展的一般水平。此外,西方把重要性水平定在税后利润的5%,我国可根据不同情况进步重要性水平。总的精神是:上市公司责任最重,小型企业责任最小。小型企业主要审计目标是查找重大的错报以及明显的重大漏报,而上市公司兼顾重大错报与漏报,国有企业审计重点是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实行有差别的审计目标是理智的选择,由此导致的审计责任也应该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