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治理作用的规范分析(2)
2017-08-11 06:36
导读:(一)从审计选择层面分析审计治理作用的传导路径 1 信号显示机制 特定的审计选择可以向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传递关于公司的某些信号。这里的信号显示
(一)从审计选择层面分析审计治理作用的传导路径 1 信号显示机制 特定的审计选择可以向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传递关于公司的某些信号。这里的信号显示机制是指在保护既定的情况下,审计可以作为一种鉴别高风险客户和低风险客户的甄别机制。在Titman和Trueman的理论模型中,(独立)审计的选择被看作是一种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的可靠信号,审计质量是企业价值的单调上升函数,同时审计质量又是企业投资回报的风险的单调下降函数。该模型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公司通过审计选择能够向市场发出信号[7].同时,通过公司的审计选择或审计质量的需求,可以分辨出好公司和差公司。由于通常在法制比较健全的环境下,审计职员的法律责任比较大,因此高素质的审计职员一般会避开高风险的顾客以降低其潜伏的诉讼本钱。由此可见,审计具有甄别功能,即能够通过信号传递显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好公司和差公司区分开来,从而服务于投资者。 2 替换机制 替换机制是指在法律保护效力较弱的环境下,高质量的审计可以作为法律的替换机制,来缓解公司中的代理冲突,以促进公司治理的良好运作,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保护。最近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法制环境比较差的国家,通常运用备选机制来缓解企业中的代理冲突,而审计就是最佳备选机制。这里的条件是公司治理机制与法律的关系。考虑到我国现实中规范公司运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约束力不强,审计作为法律的替换机制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监管需要。 (二)从审计结果层面分析审计治理作用的传导路径 对公司而言,审计结果终极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治理
建议书和内部控制报告。本文以为,审计结果的传递也是审计治理作用发挥的途径之一。 审计报告按审查内容通常分为两种:常规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和特殊审计的审计报告。前者一般应提交给公司董事会和公司审计委托人。后者的传递对象随报告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理论上可概括为具有特定信息需求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如履约确认报告一般只提交给贷款银行和借款公司。审计报告能够传递审计治理作用,由于,(1)审计报告对投资决策有作用;(2)审计报告对贷款决策有作用。 治理建议书和内部控制报告一般只提交给公司治理部分或公司董事会。这两种审计结果一般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两方都乐于通过这两种审计结果进行沟通,这样就会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起到监视完善作用,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四、审计治理作用的保障条件 (一)从审计本质层面分析,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发挥治理作用的重要条件 独立性是使审计得以有效发挥作用必备的内部条件。审计的独立性不仅是审计有别于其他业务部分监视的质的特性,而且也是使审计监视有效发挥作用必备的内部条件。审计具有独立性,就有可能使审计人对被审计人所负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国际审计标准》一书指出:“审计职员的作用,本质在于其独立性”。正是由于审计在其组织机构和职员上具有独立性,在独立行使审计监视职权时,不受他人的干涉,因而在实施审计监视中才有可能对被审计的单位和事项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做到公正性;而只有坚持做到审计的公正性,才能使审计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权威的信念。也正是由于审计具有独立性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而它在整个经济监视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其他经济监视不能取代的作用。 (二)从约束机制层面分析,审计规范是有效发挥审计治理作用的保障 审计规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其外延包括审计技术规范、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道德规范三个组成部分。 一般以为,审计规范是为实现审计行为目标所确立的一种理想的或优秀的审计行为模式,鉴于此,审计规范对审计行为具有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的双重功能。整个审计行为活动自始至终都应该在审计规范的约束与引导下进行,没有审计规范,审计行为活动将寸步难行,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审计治理作用等自然也无从谈起了。 (三)从审计功能层面分析,治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的发展是持续发挥审计治理作用的保障条件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报表审计是(独立)审计支柱性的业务活动。但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规模逐渐扩大并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非审计服务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并开始同审计一起成为事务所的主营业务。治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的发展也是审计充分发挥治理作用的保障条件之一。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在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过程中,审计职员将获得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这些知识能够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从而进步审计效率,也就是存在所谓的“知识溢出效应”。审计效率的进步会降低审计本钱,使总本钱得以降低。我们以为,反过来审计服务同样也会给非审计服务提供某些线索,减少非审计业务的边际本钱。这样,两种服务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同时进步审计质量和非审计服务的水平。审计质量的进步无疑有助于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 当然,从理论上讲,假如“知识溢出效应”降低的本钱没有转移给客户(通过降低审计费),那么审计职员同企业就会产生经济利害关系,从而损害审计的独立性。现实中,自安然事件爆发后,西方国家要求审计与咨询业务分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国际会计公司迫于压力也纷纷将其咨询业务分离出往。但是,到为止,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在一家内部控制完善的事务所内,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咨询业务就一定会对其独立性造成影响。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审计业务与国际审计业务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咨询服务并不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相反会改善审计的效果,进而进步审计质量。 (四)从审计实务层面分析,审计治理作用需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分支,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这三种审计发展的基本脉络是相同的,但终极结果却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决定民间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受托)经济责任与决定着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完全不同的。与国家审计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将国家审计定格在国家政体运行中发挥作用,与内部审计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将内部审计定格在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而与民间审计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则将民间审计定格在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作用”[8].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独立(或民间)审计外部监视才有与内部审计内部监视互相协调、合作的必要。这种协调与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审计的“战略同盟”,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上风互补”。通过充分享用内部审计的成果,独立(或民间)审计不仅节约了公司应该支付的审计用度,即有助于降低公司治理中的监视本钱,而且还进步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审计治理作用。当然,这里的条件条件是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和内部审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