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应用(2)
2017-08-12 03:11
导读:2.3 采用新型的审计思路 传统的内部审计沿袭“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
2.3 采用新型的审计思路
传统的内部审计沿袭“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审计目标和相关审计程序,通过实质性测试的结果,结合重要性判断来判断整个企业的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2.4 以企业战略为审计起点
企业经营战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要把握好企业战略和长远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从战略分析入手,按照“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思路展开风险分析, 确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使得审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保持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审计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2.5 以风险识别为审计主线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识别为起点,通过事前分析评估,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案并辅之事后总结,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并检查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发现风险的过程,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将风险识别运用到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识别方法有很多,如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决策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可在风险识别过程中结合运用。
2.6 以风险评估为控制手段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协助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帮我们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经营等方面风险,并重点考虑形成这些财务数据的业务经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非财务因素如企业的战略优势在哪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重要客户是谁,人力资源素质怎么样,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如何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所谓分析性复核,就是以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包括这些比率异动及与预期数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的总体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评估过程中,还要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 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过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且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3.1 理解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且反复相互影响,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与经营管理活动交互存在。我们看到,风险和机会有时会互换,也是动态过程,如果把握不好,机会将变为风险,如果控制及时,风险也会转化为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帮助管理层有效处理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个动态过程。 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经营方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例如,风险评估促进风险应对,并影响控制活动,突出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风险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复的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