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2)
2017-08-19 06:03
导读:三、目前我国治理审计存在的题目 会计资料不实,影响治理审计的开展。会计资料无论是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分还是企业治理决策者,都有至关重
三、目前我国治理审计存在的题目 会计资料不实,影响治理审计的开展。会计资料无论是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分还是企业治理决策者,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理审计正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完整基础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审计,一旦会计资料不实、信息失真,治理审计将无从谈起。中国各级会计检查及审计结果的公布情况表明当前会计资料虚假、会计失真现象还较为严重,给治理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审计效果不直观,难以迅速取得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关注。治理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内部控制、对比分析有关数据,提出公道化审计建议,以促使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降低风险、增收节支。这也是一种效益。但这种效益不能在短期内显现,有时账面还无法计量和反映,不如财务收支审计效果直观。因此治理审计工作成效往往被忽视。 与被审计单位协调不够,难以实现审计成果。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治理审计往往是一种建设性审计,除审计中发现重大违规违纪或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等情况外,其审计结论不具有强制性,一般以审计意见书形式建议被审计单位采纳。一旦治理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心甘情愿地接受,则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终极将内部审计的生存和。 治理审计缺乏系统的体系和评价标准。由于多年来侧重于财务审计工作,使得治理审计在审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方面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某项治理活动开展审计与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审计职员对各项资料数据的统计、回纳、对比,以定性为主。由于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只能根据审计职员把握的有限资料或经验作出职业性判定,这就影响了审计质量,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职员素质不能适应审计质量的要求。,我国内审机构大部分职员为财会职员,治理、工程技术、、机职员未几,职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治理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现有的
培训工作陈旧,缺乏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案例教学,培训效果不理想,不能适应内审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治理审计的对策 治理审计必须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为基础。传统的财务审计以企业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为审计对象,主要检查会计信息和控制的真实、正当、完整,这是最基本、最具体的审计。治理审计的范围相对较广,除了会计控制外,还要检查、评价企业治理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供、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内审机构要在内部控制及监视机制逐步完善、财务治理日趋规范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工作定位,将治理审计纳进日常审计议程。在开展治理审计时,要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工作,评估企业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要以
承诺书形式明确被审计单位责任,要求对方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使治理审计结论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审计取证基础上,以降低审计风险。 注重与被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内部审计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与被审单位的沟通,采取参与、合作的审计谋略,使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原则性,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分析成因,解决方法;审计报告要客观评价和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计意见一般采用建议形式提出,避免使用强制性语句;要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部分,突出整改。 结合实际,独立、客观地开展治理审计工作。治理审计评审必须要有参照标准,除了定性分析外,应更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要以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颁布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依据,加快治理审计的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内审行为,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减少治理审计的随意性。假如审计涉及没有现成的规范性标准的事项,既不要回避,也不能主观臆断,要运用分析程序,以单位预算、本企业最高水平以及其他经营数据为依据,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讨论,达成共叫,切忌对未审计和没有充分审计证据的事项妄加评论。 健全机构,提升职员素质。首先,企业治理层应充分熟悉内部审计在促进治理、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内审机构纳进企业的治理体系中,使其真正担负起企业监控和治理职责。其次,内审机构应积极安排有关职员参加各级内审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交流治理审计工作经验,不断进步治理审计水平。再次,内审职员要跟上潮流,必须加强、勇于实践、认真。除了学习宏观及财经、审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外,还应了解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成为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的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