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治理审计风险形成及对策(2)
2017-08-22 02:45
导读:三、内部治理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内部治理审计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快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治理审计标准。审
三、内部治理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内部治理审计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快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治理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指审计职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职员就无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视。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治理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治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职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治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治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充分保障内部治理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治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治理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从实施治理审计的要求上看,内部治理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为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论内部审计职员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得到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 3.对内部治理控制保持清醒的熟悉。内部审计职员在确定内部治理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时,应当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其在实践中所固有的局限性。如:①内部治理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本钱效益原则的制约。②内部治理控制可能因有关职员相互勾结或滥用职权而失效。③发生未预料事项或非常规事项,使现有的控制程序不适用。④内部治理控制可能会因治理环境或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削弱或失效。⑤执行职员的粗心大意、判定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 4.深进了解本企业的治理状况,保持敏锐的职业质疑。内部审计职员在运用应有的职业审慎时,应对出现故意做错、疏忽出错、效率低、浪费、无效的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有所警惕。此外,应识别不恰当的控制系统,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遵守适当的程序和惯例。一个称职的内部审计职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舞弊的线索。深进了解本企业的治理状况能够使内部审计职员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舞弊。治理当局舞弊必然有其动机,因此,只有对企业整体治理状况进行深进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发现治理者潜伏的舞弊动机。 5.强化内部审计职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职员是治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纵者。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对控制和防范内部治理审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治理审计的计划阶段,要认真评估治理控制的控制风险;在治理审计的实施阶段,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尽最大努力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正当性和充分性;在治理审计的报告阶段,对审计意见的表达应适当留有余地,避免使用尽对化语言等。可以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内部审计职员严格执行治理审计规范,将审计责任具体落实,促使治理审计各阶段和各级审计职员各负其责,各担风险。 6.改进内部治理审计的方法,尝试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固然是审计实务的一大进步,但是制度基础审计本身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它对审计风险模式的运用是不全面的,使审计职员的留意力过于集中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上而忽视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风险导向审计全面贯彻和应用了审计风险模式,适用开展内部治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对内部治理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其能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近几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其原因就在于,它在审计预备阶段就开始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从而减轻审计职员的责任。内部治理审计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转变,以进步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