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视探讨(2)
2017-08-22 06:46
导读:1.权力与权限 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决策范围,是指领导者具有何种决策权力及会受到何种权力限制。有关国家机构必须公道分配财权,明确决策主体的决策
1.权力与权限 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决策范围,是指领导者具有何种决策权力及会受到何种权力限制。有关国家机构必须公道分配财权,明确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防止越权和滥用权力。
2.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既与决策方式相关,也与决策控制方式有关。与前者相关的,涉及“集中与自决”、“独断与集议”等;与后者相关的,有“会签”、“审批”等牵制制度。权力机构必须依据决策事项的性质确定决策程序,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我国现阶段,推进决策的***化进程,增强决策的透明度,防止决策中***行为的发生极为必要。
3.决策论证制度 对于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建立论证制度,不经论证不能决策,以防止重大决策中的主座意志和个人专断。实在,决策论证制度也属于决策程序,但为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依据重要性原则将其单独列为一项是十分必要的。
4.决策责任制度 为了增强权力行使的严厉性,必须建立决策责任制度,将决策权与决策责任联系起来,行其权,负其责,以防止不负责任的经验决策、冲动决策的发生。
三、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视应留意的若干题目 国家审计若要有效地行使该审计职责,必须正确熟悉与解决有关审计目的、审计重点、审计程序与等题目。为便于说明,下面把国家审计所肩负的对权力制约与监视的职责,称之为“权力审计”。
1.正确熟悉权力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是指审计委托人通过审计人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按照审计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审计划分为财务审计与治理审计两类。财务审计是为了维护特定的利益关系而进行的审计;治理审计则是为了进步经济效益所实施的审计。权力审计的目的主要在于监视、检查有关国家机关及主要领导干部财权的运用情况,以便将权力的行使纳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确保国家机关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正确地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因此,就权力审计的性质而言,权力审计既同财务审计相关,也同治理审计相联系。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题目,应是权力审计的重点。有人把审计机关对权力的制约与监视回结为治理审计或绩效审计,以为审计的目的在于进步政府部分工作效率,考核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种熟悉是与我国目前的国情不相吻合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家审计实施对权力的制约与监视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2.正确处理权力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国家审计要实施的有各级政府部分的预决算审计、国有机构的财务收支审计、国有的财务审计、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当把权力审计也列作审计机关的一项审计职责时,则必须处理好权力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在上述诸审计中,权力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也就最难区分。尽管如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对二者却必须进行区分。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确保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及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证与评价的活动。就审计对象而言,权力审计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相同之处,都关系到权力的制约与监视题目。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权力审计是以直接监视与制约权力的运行为特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是通过以监视与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间接地监视与制约权力的运行为特征。有人以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权力审计。这是一种误解。从权责关系上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视为对权力审计的一种补充,但不可能替换权力审计。
3.权力审计的重点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结构公道、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视,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十六大报告的这段话不仅指明了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视的内容、目的,也指明了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视的重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起结构公道、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否实际发生作用,既是权力审计的基本内容,也是权力审计的重点。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权力审计的本质特征,使权力审计与其他审计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