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审计模式重构的探讨(2)
2017-08-23 06:21
导读:(四)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无论是按照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监
(四)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无论是按照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监视国家财政收支。很显然,审计机关与财政部分是监视与被监视的关系,但我国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部分审批,使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制约,客观上影响了审计机关对财政部分的监视力度。尽管我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列进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分都把审计机关视同一般行政机关,加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使很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地、县两级审计机关经费紧张的题目更加突出,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上述题目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为此,迫切需要重塑一种新的国家审计模式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重塑我国国家审计模式
在立法型审计模式下,国家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我国的国家审计应当走立法审计模式之路,
(一)审计经费单独列进国家预算
在立法型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依法独立对政府进行财政监视。审计机关与财政部分是监视与被监视的关系,但我国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部分审批,难以保证审计机关对财政部分监视作用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保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地履行审计监视职责,从体制上理顺审计机关与财政部分的关系,确实解决好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逐步改进现行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即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应先由审计机关根据职责、任务在定额定员的基础上编制经费预算草案,由财政部分在本级年度预算中单独列示,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在新形势下,为了对国家财政进行有效监视,在立法型审计体制下,应对省以下审计机关进行垂直领导,即对市、县审计机关的人事、业务由省级审计机关同一治理,经费列进省级年度预算,系统治理层统下拨:省级审计机关接受审计署(即最高审计院)的业务领导。现实的情况是,审计署下达的同一组织项目和其他需要地方审计机关完成的项目较多,地方审计机关自己安排的项目较少,而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心与地方划分财权,则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收支活动的监视力度不够。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体制后,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可以分别负责对中心与地方财政资金的监视,而省级审计机关又同时接受审计署的业务领导。这样,既有利于对中心、地方两级财政资金的监视,又有利于审计系统加强业务建设,在全国形成一个同一有机的审计整体。
(三)制定审计组织法
应将审计机关的设置,机构的设立,职员任免和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化,为此,应制定审计组织法。
审计模式的重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仅需要对《审计法》、甚至《宪法》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而且也牵涉到国家审计机关机构改革和隶属关系的调整,还涉及到、、法律、文化、道德、意识以及审计主体等诸多因素。立法型审计体制本身与审计环境的相容、适应和磨合无疑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些因素都是在设定立法型审计模式时应该考虑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