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控制之探讨(2)
2017-08-23 06:23
导读:(5)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表面上看,事业单位没有太多的经济活动,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经济效益;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内部治理,发
(5)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表面上看,事业单位没有太多的经济活动,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经济效益;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内部治理,发现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建议,甚至提供一些决策方案,漏洞不能发现,建议、决策失误,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6)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内部审计的建立是为组织的治理提供服务的,假如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就存在价值危机,终极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和。
二、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步单位领导人对内部审计的熟悉。内部审计职员应不断创造成绩,给单位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使领导充分熟悉到内部审计在改善治理及进步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在职员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开展。
2.全方位进步内部审计职员的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职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审计和审计技能,以及敏锐的能力和正确的判定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要具备经营治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分、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但是,我国内部审计职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各内部审计部分要制定长远的
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部审计职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进步分析、判定和猜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随着会计操纵的电算化、化,传统手工审计向机辅助审计转变,需要审计职员把握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的知识和能力。同时,随着单位知识资源、信息等无形资产比重的增长,有针对性地扩大对这部分资产的抽样范围,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此外,还应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予以充分重视,结合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的特点,正确地评价其内控制度,从而正确地把握审计测试的重点和范围,获取应有的审计证据。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本钱与效益原则、职员素质及构成等其它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治理和单个项目质量治理两个方面构建,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5.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审计。加强相关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因此,建议尽快制定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同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审计职员只有严格执行法定的工作程序,规范操纵,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