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的现实选择(2)
2017-08-26 01:24
导读:四、探索科学可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可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依据,是顺利实施绩
四、探索科学可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可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依据,是顺利实施绩效审计的基础,否则,审计人员无法就审计事实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个有机整体,能够结合农业自身的特点,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整个动态过程,对支农资金的效益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具体应包括:(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可用某行政区域或国内财政支农资金增加生产能力指标、财政支农资金增加农产品产量指标以及财政支农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变化等指标。(2)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可用林草覆盖率变化指标、水资源利用率变化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指标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指标等等。(3)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可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指标、农村贫困人口变化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以及农业科技贡献率等指标。我国财政支农的领域很多,资金投入的范围很广,审计人员在评价财政支农的绩效时,要将各类指标结合运用,全面反映资金使用的真实情况。当然,对于不同的支农项目,三种效益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其在总效益中所占的权重也不相同,因此,审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上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和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地进行评价。
五、运用有效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方式 以往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多数属于一种事后监督,虽然能够发现损失浪费、挪用截流等种种违规行为,往往因事过境迁无法挽回经济损失,更不能及时纠正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充分提高支农资金绩效,必须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从资金下拨之日起便介入审计,对支农资金实行全过程跟踪,从根本上解决“木已成舟”损失无法挽回的尴尬局面。进行支农资金跟踪审计应把握住“财政预算—项目计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这一主线,关注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预算和计划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每年在审批农业项目前,审计部门应会同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和产生的效益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项目的前景进行预测,减少立项的盲目性,做到从源头上把握资金安排的科学性。(2)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评价等各个环节是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3)对支农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到位,有无截留、滞留和回流等问题。(4)对支农资金的使用是否能够做到专款专用,有无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违规问题,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5)发现问题是否及时整改。注意整改是采用跟踪审计这一方式的灵魂所在,通过跟踪,是否做到边审计边整改,使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及时得到纠正,真正提高支农资金的绩效。
六、整合审计资源,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的联合监督机制 财政支农项目是一个浩大的
系统工程,投资额度大、跨越时间长、可变因素多。相对于其他一些资金,财政支农资金从资金的预算、拨付、管理直至使用,资金链条较长,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往往点多面广,涉及众多的基层单位和农户。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审计、会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农业、财政、环保、工程等方面的综合业务素质。因此,在注重加强审计人员业务
培训,提高绩效审计技能的同时,整合审计资源,建立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相互协调配合的联合监督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政府审计可以借助社会审计人员的专业力量,根据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的需要随时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审计。多元化的审计人员构成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对政府审计力量不够、资料不足的有益补充。同时,在政府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指导和监督下,社会审计组织通过借助政府审计的权威,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若将内部审计融入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之中,可使三股力量凝结为一个整体,支农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将更富有成效。可利用内部审计熟悉本地域业务、易沟通等优势,作一些基础性、前期性的调查、咨询工作,或要求内部审计先审核把关,再接受外部审计审核等办法。内部审计的参与在极大地弥补了外部审计情况不熟悉缺陷的同时,也借助外力,服务于本部门领导决策,提升了自身的地位。查、咨询工作,或要求内部审计先审核把关,再接受外部审计审核等办法。内部审计的参与在极大地弥补了外部审计情况不熟悉缺陷的同时,也借助外力,服务于本部门领导决策,提升了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