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体制变革与审计应对(2)
2017-08-27 06:32
导读:3、在审计策略上,应提倡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
3、在审计策略上,应提倡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因此,审计机关要着力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
培训,争取在审计系统培养一批IT审计师,使他们掌握编程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能够在审计现场开发辅助审计的小软件、小模块,甚至能够独立开发通用的审计软件。同时,要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应用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投资项目审计中实现远程网上审计,才能与国际审计资源实现互享。
4、在审计方法上,应适时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审计。事前审计是指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投资的立项、评价、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等实施审计,判断其投资收益的可靠性,鉴别长期投资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化程度和互补性,以便约束投资的盲目性,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事中、事后审计是指审计主体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营运和利润的分配等情况,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投资项目的控制力度,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保证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和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5、在审计内容上,应进行投资项目的价值审计。依据西方新投资决策方法论者Ross(1995)的观点,任何投资项目的价值无外乎来自项目的盈利价值、来自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期权价值、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在进行投资项目的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这三种价值的来源,而不能仅按传统方法的NPV来进行审计评价,否则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真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加入WTO我国投资审计的应对措施
1、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工作重点是前提。加入WTO后,要求审计行为更加规范。首先,要改变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为主体、内部审计为基础、民间审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将国家审计范围定位在财政审计、金融审计、重点国有企业审计和
社会保障系统审计方面,使其放弃对非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和行业的审计,以实现国家审计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民间审计的作用地位。其次,要改变国家审计“双重领导体制”,实行垂直领导模式。最后,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减少审计行为的随意性、盲动性,为投资绩效审计创造条件。
2、不断提升审计结果透明度、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关键。根据WTO规则中政府行为要公开透明的要求,我国审计机关要依法公布投资审计结果,不断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特别是涉及政府投资项目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中央投资项目中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比重,政府投资项目的投、招标情况,以及投资收益预期、投资风险警示等信息,以便社会更多地了解审计工作,监督政府行为。
3、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基础。广大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加入WTO给我国现行投资体制和投资审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审时度势,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认真学习WTO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我国加入WTO的意义及对我国投资体制和投资审计的影响;其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和协同意识,以适应加入WTO之后审计工作的新形势。
4、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是归宿。入世后将使我国投资审计承受的风险程度加大,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防范机制,规避审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对我国金融、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及时制定新法规;另一方面,应提升传统投资审计理念的转变速度,积极引入价值工程学中的价值、成本和功能概念,并结合西方新投资决策论有关投资期权价值观点,将事前预测、事中监测和事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极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