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高校内部审计对我们的启示(2)
2017-09-02 01:31
导读:2.客观性强。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行政决策,只是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对被审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而且意见和建议往往是宏观上的。另外,比较重视被审单位的
2.客观性强。内部审计部门不参与行政决策,只是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对被审单位提出意见建议,而且意见和建议往往是宏观上的。另外,比较重视被审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及对审计效果的追踪。审计报告的提交并不意味着审计项目的完成,审计人员要等到审计意见落实了,情况得到改善了,审计项目才算结束。
3.重视风险评估。香港城市大学内部审核组非常重视风险评估,建立了一套专门的风险评估方法,将各个院系、行政单位和经济业务循环的风险指数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决定各单位和业务的审计时间表,高风险指数单位和业务将被优先处理,并据此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4.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的
项目管理,香港城市大学起用了某会计师事务所开发的审计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包括前期计划、审计程序、审计建议、组长评阅程序等全部以电子化模式记录和储存,改善了审计工作底稿的储存,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审计软件的工作底稿都经过加密程序处理,也加强了审计底稿的保密性。 三、境外高校内部审计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然而,要使内部审计专业在新的世纪里更加受到重视。通过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建立完善的高校治理结构。构架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视为当前我国高等体制改革的一种初步思路。一方面,依法将国家或其他投资者(举办者)对高校的财产终极所有权同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产权相分离,前者通过国家宏观管理和有效监督来实现;后者通过高校依法对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处分权来体现。这既可巩固畅通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筹资渠道,又密切高校、国家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促使高校依法在吸纳多方投资后形成独立的法人财产,成为国家或社会所有,高校自主经营、自求独立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主体,在真正、完全意义上享有在国家政策引导、遵循教育下的独立办学自主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法人治理结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由“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能。高校的内审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查账,应该充分利用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充当一个“好参谋”。这应该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五个职能上。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了管理的框架,要让管理得到强化,得到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就需要内审的支撑。在学校内部的各种职能部门中,内审地位超脱,最适合担任这一角色。这正是国际上管理界而不是审计界首先提出开展“管理审计”的原因所在。
3.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协会。审计工作要做到“研究要先行”,一要为内审人员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比如,创建教育系统内审的专业杂志、举办学术交流的研讨会;二要培养内审工作的人才,包括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的后续教育等。建立专业的高校内部审计协会将更有利于以上工作的组织协调,发展国内高校内审机构的团体会员和相关研究爱好者的个人会员,共同致力于高校内审工作的研究、规范和监督内审人员的工作程序,为会员提供后续教育服务。
4.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内审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检查、监督财务部门或者有关经济责任人的,而是着眼于整个学校的全局目标。客观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内审的风险性。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理论上,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良好的前提下的,也规定审计时采用制度基础审计,但是,我国大部分审计机构都在使用账项基础审计。因此,审计结论普遍存在重大隐患。内审人员应着眼于风险基础的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所从事的日常活动、学校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学校实际状况的关系,确定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