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审计发展趋势:效益审计(2)
2017-09-02 02:19
导读:(二)确立审计评价标准。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审计项目实际情况,需要对审计评价标准进行必要地拓展和修正。假如项目没有合适的评价标准,就
(二)确立审计评价标准。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审计项目实际情况,需要对审计评价标准进行必要地拓展和修正。假如项目没有合适的评价标准,就不能实施效益审计。合适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易懂性、可比性、可接受性等特点。 我国公共部分数目众多、类型复杂、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加之长期忽视治理工作,没有建立起完整、严密、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这给开展公共部分效益审计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不同的审计目标,对效益审计评价体系进行开发,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审计
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要围绕选用的有关指标。如:总体评价类指标、人力资源类指标、经费投进类指标、资产负债类指标、收进基金类指标等,搜集数据和资料,运用对比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等经济分析揭示题目,为审计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编制审计计划 1、概况了解。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各个领域的概况的了解,不仅仅是在受领审计任务后才进行,而是在日常工作中都要开展。了解的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如关于收进、支出、资源、资产方面的财务资料和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活动及其面临的限制;目标资料,如方针目标和优先项目、经营目标活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相关评价。 2、记录整理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概况的每次调查了解,都要进行及时记录、分类和整理,并记进审计档案,以保证审计档案信息的新奇性。在记录和整理时,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 3、编制部分效益审计计划并逐年修订。部分计划是效益审计计划的核心,包括效益审计的主要方面,每次审计的主要内容、重点及时间、人力安排。计划应扼要说明审计的目标和调查的战略设想以及对经济效益风险和审计风险的评估,计划实行年度检查和年度转动,并提交上级治理部分。 4、总体计划。是协调和控制各部分效益审计的大纲,保证各部分效益审计计划的协调平衡。
(四)实施审计 1、初步检查。通过进行初步检查,确定充分检查是否必要。初步检查要求尽可能省时和简练,结束后审计职员应提交一份说明初步检查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主要发现、经济效益风险、需要进行充分检查的、计划、预算和时间安排等内容的报告。 2、充分检查。充分检查并不意味着检查的对象和内容无所不包,在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应考虑相关性和有效性。 3、审计取证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效益审计在搜集证据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调查和统计分析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但不论审计职员决定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 4、审核。分为主审职员的审核和处室领导的审核。主审职员的审核主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审核不是简单地重复审计职员的工作,要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证实作用:审计项目已按批准的计划进行了完整彻底的检查;没有遗漏任何重大事项;审计结论是建立在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基础之上的,是正确和公道的;各种汇总资料和相关数据是正确无误的。处室领导的审核主要对主审职员审核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审核,保证审计证据的范围和性质能对审计结论和建议起到支持、证实作用。 (五)提交和公布审计报告。效益审计报告通过以下阶段形成:组织报告大纲;撰写报告初稿;征求意见、修改和审定;送给有关职员。效益审计报告要做到:行文简练;结构严谨、清楚;用语通俗、正确,直接了当、不模棱两可;内容有层次,重点突出;在审计证据信息使用上留意有效性、充分性和经济性,善于运用实物证据和事实来增强对揭露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