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制约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发展的瓶颈与解决(2)
2017-09-02 04:40
导读:以数据库文件替代文本文件,节约数据导入的时间。在数据导入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将数据库进行备份的方式,各审计组只需进行数据库附加即可将系统中
以数据库文件替代文本文件,节约数据导入的时间。在数据导入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将数据库进行备份的方式,各审计组只需进行数据库附加即可将系统中数百张的表一次导入,可节约大量数据导入的时间。另外,通常商业银行数据都集中在总行的服务器中,故此,总行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备,技术力量也较强。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要求商业银行提前将自身数据库数据导入到指定SQL Server数据库中。总行组审计人员根据计算机筛选,再将各审计组的数据拆分开来,分为多个小SQL Server数据库。由于是同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导入,速度较快,差错率也较低,在加快数据导入的同时,可为各审计组审计人员减少压力。
提出标准数据结构模板,解决数据结构不一致问题。在金融计算机审计中,可以由审计署提供统一的数据结构,作为各商业银行提供电子数据的模板。各商业银行在提供电子数据前,事先对自身数据进行检索,按照统一要求的模板将数据表名、字段名等进行更改,以保证审计模块运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不同的商业银行对标准数据结构模板可能存在理解差异,故而导致延缓甚至无法按要求提供数据。因此还需要审计人员提前与商业银行计算机专家共同研究、分析数据,弄清各表、各字段的真实含义,保证数据结构模板一致性。
集中分析数据,避免数据定义理解偏差。计算机审计中,审计人员是真正利用这些数据的人,因此,他们才是最清楚审计所需数据资料内容的人。将基层审计组的审计人员代表集中到总行组,让他们同商业银行计算机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不但可以保证提供的电子数据内容的完整性,更能加快审计人员对电子数据的熟悉和分析,并且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下,有利于审计线索的发现和成果的共享。今年,沈阳办在对光大银行的审计中就采取了将沈阳、大连数据集中导入,集中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机审计,切实节约了人力资源,加快了数据分析的过程,提高了审计效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以上仅为笔者在审计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解决当前金融计算机审计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是否有效,还需在审计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