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审计风险(2)

2017-09-03 01:45
导读:三、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经
  三、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生活的井然有序在各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二是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与审计责任。信息的不确定性、业务量的增加及其高风险性使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三是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其一,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其二,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并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须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同时采用恰当的审计方法,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其三,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  四、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完善  (一)充分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审计项目涉及的工作内容之一,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要求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看作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价。该评价包括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其结果及相应的风险评估,应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已得到愈来愈多注册会计师的认可。然而,真正地做到利用内控评价提高审计效率并在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予以体现的,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却很少。可考虑根据内控风险水平的不同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及相应的经济业务重点进行分析性测试;将细节测试的时间安排在年终前的某一时间;减少细节测试的样本数量和覆盖面。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进行符合性测试或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  (三)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把握审计质量我国审计人员对各种分析技术十分熟悉,但由于观念上认为分析性测试结果直接作为审计证据,其客观性、可靠性容易令人怀疑,因而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也很少见到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其结果。其实,分析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它可以减少细节测试数量,提高抽样检查的针对性。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计划阶段、报告阶段充分运用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审计财务,报表质量,同时在各类经济业务(循环)及账户余额的检查中,也应尽可能运用分析方法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在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减少细节测试工作,从而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四)合理确定细节测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我国审计实践中,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从抽样方法讲,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抽到的样本若不易检查,则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这样,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的分析性测试,以及需进行100%检查的关键性项目诸项因素基础之上。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而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弃某些项目,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五)积极运用电脑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管理领域。运用电脑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各项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评估结果调整审计作业计划,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控制审计风险,需要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即考虑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及使用的目的;还应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联系在一起;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办法,但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就能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风险基础审计也一定会在积极的实践中更加完善。
上一篇:审计风险再认识与现代审计方法演变 下一篇:金融企业的违纪行为及其审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