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2)
2014-08-03 01:28
导读:最后还有一些人则持比较折衷的看法。这些人基本上是把电脑看成是:一个本身不好也不坏的东西;既可能可以是好、也可能可以是坏的事物。至于是好是
最后还有一些人则持比较折衷的看法。这些人基本上是把电脑看成是:一个本身不好也不坏的东西;既可能可以是好、也可能可以是坏的事物。至于是好是坏,其关键则在于人们如何去对待电脑。换言之,电脑之于人类,犹如一种文化的罗式墨迹测验(Turkle,1984),在当代这个凡事资讯化的年代里,电脑乃是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隐喻或象徵,人们将他们对「电脑」此一新奇事物的感觉、忧惧与期望,全部都投射在这个「资讯化」的社会中。这些人的观点,同时也将电脑视为一个机会(opportunity),认为电脑将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其自身的意识、价值与本体。一个常被他们提起、引用的例子是:人工智慧与认知心理学的合作,已使得人们能更加了解「思考」、「解决问题」、「知觉」以及其他精微复杂的认知过程。总之,这些持折衷观点的学者提醒我们大家:电脑之于人类,是敌是友、是好是坏,是机会还是噩运,完完全全是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这三种不同的见解,反映出电脑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事实上仍在混沌未明的状态,其所激起的漫天尘埃尚未落定。在这种情况下,若欲前瞻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或是预示电脑科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进程,则吾人必须重新审视、深思近代电脑科技的发展结果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何。
二、平民(Citizens)与网民(Netizens)
当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刚被「好事者」加以应用而源源引入社会之际,固然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一阵阵「好之者」的惊叹与全心崇尚以及「恶之者」的疑惧与亟力抵制;并且,有些人在做了良好的适应之后,逐渐习惯地以电脑为生产工具,甚至进而使得电脑成为其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这种种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虽然也风风光光地喧腾吵嚷过一时;然而,这些现象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或许尚不足以引起这些习惯以「整体社会」为研究考量对象的社会学者的兴趣。因为这些「个人电脑」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而且是缺乏联系的。这些个人电脑充其量或许只是「改善」了些许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品质,但对整个社会而言,意义或许不是太大。但是,当这些一部一部各自独立的电脑,后来被以某种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连起来之后;于焉在一瞬之间,一个以电脑为基本单位的电脑社群(computer community),突然间从无中生有的形成了。这个「新生」的社群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只是由许多个人电脑所架构起来的、「静寂」的、电脑站(computer 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