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正确对待内容不带“地方性”的地方文献
由于重史轻现——把地方文献看成了“史料”的同义词,伴之而来的是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普遍表现出的:重社会科学文献资料,而轻自然科学(包括社科的理论著作)文献资料。这里面固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客观原因。首先,这类文献在过去,尤其是在解放前本来就为数不多。在我们所编的《广西文献题录(解放前部分)》,自然科学方面文献不到十分之一,因而,在我馆文革前所编的几个有关专题索引里,多将这方面的有关文献附入经济内。如《桂省试造玻璃》、《毛竹硝酸法制纸之研究》等文献,就分别被附入“化学、燃料经济”和“造纸业经济”类下。其次是,自然科学的文献大多不带“地方性”色彩。就是社会科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献,象哲学、文学艺术理论等等,皆不可能带有“地方性”内容。
就所谓的地方性而言,图书馆界的认识也还不是一致的。目前在国内的传统看法是严格按行政区域,不管是历史,或现行的来识别的。对此,苏联专家市钦科夫在《‘地方文献’这一概念的内容》一文中作了极为精僻的阐述。文中写到:“正确地挑选地方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目工作者如何精确理解‘地方’这个名词的概念。这一术语在省(边区、自治共和国)图书馆看来,首先意味着现在本省、本边区和本自治共和国的领域;同时也考虑到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这个定义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是不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被认为是孤立的区域,因为它是国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过程通常都超出地方范围,或者达到本国大部分地方,或者遍及于全国。任何地方的自然情况,同样也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同邻近省份的自然情况有相互关系,而且同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相互关系。因此,在确定地方文献书目的地方范围时,应该考虑到任何地方的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民族的特点,而加以扩大……”因此,当编制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的书目时,不仅要登记关于这个地方的文献,而且要登记与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相同的邻近地区的文献。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我们不得不对之正视的事实。这就是某些文献仅其单一的个体而言,不呈现“地方性”的特征。如广西田阳县人民医院陈国芳等,一九七八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血红蛋白Constant Spring及CS型血红蛋白H病》。因为,这种病可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发生。可是,一旦把有关此类的文献集中起来,即从集合的总体上,它们都是能反映出一定的地方性来的。象血红蛋白文献的集合表明,广西在这方面的研究有的是全国第一次报告,有的甚至还是世界上的首例报导。如果我们对此不及时收集、整理,那不要说现在对本地区科研、生产的服务,将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就是将来对修志,特别是各种专志的编写,也无疑是一大憾事。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比如编纂《广西兵工志》,就很需要有关各兵工厂具体内情的报告,而这类文献由于属保密范围为数甚少。当有关人员从《广西文献题录(解放前部分)》中查到,一九二八年《广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二期上载有《调查浔州兵工厂报告书》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