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师法自然”的历史传承(2)
2013-05-12 18:07
导读:灵感 悟,由心悟而得立意构想,进而营造山水境界,这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精神主旨。其后宋人范宽所说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
灵感悟,由心悟而得立意构想,进而营造山水境界,这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精神主旨。其后宋人范宽所说‘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明代王履所言‘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都是对这一主旨不同角度的阐述。”然而,不同角度的阐述似乎又激起了疑问——中国画是“师于物”还是“师于心”?是“主观”还是“客观”?
徐复观先生关于“中得心源”与“外师造化”关系的论述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在中得心源之先,必须有‘外师造化’的功夫、阶段;否则心源只是空无一物的一片灵光,不必能成就艺术的形相。从张璪心源所出的,乃是松石云水的精神,这是因为他不断地吸收、消化了许多造化中客观的松石云水;客观的松石云水,进入于主观的心源、灵府之中,而与之为一体。因此,所画的是自己的心源、灵府,同时也即是造化、自然。而在功夫的程序上,必须先‘外师造化’,然后才可以‘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是“中得心源”的基础,没有向外师法造化的阶段和功夫,心灵只会是空无一物,不可能有艺术的形相,也不可能领悟出对象的精神。这说明“心源于造化”,从画家心源而出的对象的精神是进入主观心灵的客观的对象,画家所画的虽是自己的心源,其实画的就是造化、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