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五要(1)(2)
2013-08-30 01:02
导读:象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繁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 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
象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繁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
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象和不象去评判达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小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通过怪诞的造型和地狱般的色彩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所有这些,苦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