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风眠,徐悲鸿艺术的现实意义(2)
2013-10-02 01:14
导读:观念的变革是艺术创造的前提。林风眠和徐悲鸿都是走中西融合的道路,但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林风眠主张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中国艺术的融合(包括正
观念的变革是艺术创造的前提。林风眠和徐悲鸿都是走中西融合的道路,但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林风眠主张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中国艺术的融合(包括正统的、非正统的和民间艺术)。时代性、性、个性是林风眠艺术实践苦苦求索的目标。林风眠的艺术观点是:中国艺术之长正是西方艺术之短,而西方艺术之长恰恰是中国艺术之短,中西艺术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中国艺术的复兴。林风眠选择了一条调合、沟通中西艺术的新途。他认为:“中国绘画皆用水彩或水墨为原料,水彩为原料的色彩,其不适用的地方:一,用水彩色料不易改变;二,水墨是流动性质,色调深浅程度难定,因此不易表现物象的凸;三,易变色;四,不经久,在时间上很容易消失。在技术上,林风眠认为绘画过分受到倾向于线条形势表现书法的影响,……在思想与技术上,已不能倾向于自然真实方面的描写,惟一的出路,是抽象的描写。”他面对着上下五千年中国,在光辉灿烂的和腐朽没落的文化精华与糟粕中进行取舍。195 1年,林风眠回答“李树声先生访问”一文中说: “我非常喜欢中国民间艺术,从民间东西上找的很多,我碰上花纹就很注意。我画中的线,吸收了民间的东西,也吸收了定窑和磁州窑的瓷器上的线条,古朴、流利。汉代画像砖也很好。不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还是后来的皮影,……我喜欢单纯和干脆。”林风眠摈弃传统中国画的金石书法趣味,而淬取瓷器中迅急、流利的线条来。“调和东西,立足传统”是林风眠艺术思想的精髓所在。
技术上的突破,形式上的超越,并坚持中国画的传统丝毫不动摇,是林风眠也是徐悲鸿成功的关键。徐悲鸿与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和成就,对中国画坛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中国形式的反思与展望 徐悲鸿与林风眠是20世纪美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对现代中国画的观念与形式起到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苏联的艺术教育与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结合一起,形成了中国造型艺术各个领域的教学体系主流。培养了大批写实主义学院派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形成了中国美术的主流画派,其影响至今不衰。而林风眠在担任国立艺术院院长时明确提出: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艺术教育主张,得到艺术教育界的积极响应,中西画并修的教学为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李可染、席德进、等人成为艺术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模式在培养融合型人才方面的历史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新艺术样式的形成和演变,以传统的继承创新、融合变迁和通变,是与现代美术的发展同步的。
20世纪的“实验水墨”、 “岩彩画”等都在形式和上进行了探索性实验;在题材上,题材、都市题材、抽象构成等是画家们对现代生活的不断挖掘和再探索。凡此种种,不胜累举。20世纪中国的美术,从改良、融合主义,到85新潮,到重拾传统,多元并存。众多艺术家群在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所给定的可能性中探索出道路。承接了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滋养,又吸收了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养料,艺术家的精神获得解放,形成众多面貌迥然不同、各有其价值的艺术样式的并存。
中国当代美术仍旧思考“如何建构本土艺术”这一主题,我们似乎可以达到的某种共识是: “中国现代艺术将是与西方现代艺术具有某种学理联系,而又保持本土文化特征,价值观和历史记忆的艺术”画家应本着追本溯源的学术态度,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民族精神的博大与精深,深刻体会其内涵,并在形式、技法、材料、艺术上探索出新。使古典精神与现代理念做到有机共接,互融共生;使形式语言中的新媒介与新技法对传统精神与形式有所推进。中国当代艺术既要御守民族精神家同,又要进行形式语言的探索。说: “有容乃大”。无论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现代的还是民间的,将其中璀璨的部分为我所用,善于吸收不同养料于其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是当代画家的必由之路。
总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画家要有创造出个性的、耐看的、具有文化性的艺术作品,并且是摄影、影像等其他视觉形式无法相比或取代的富于表现力的艺术作品。新艺术样式的产生是时代的需求。中国画新艺术样式应有宏观的视野、开阔的和多向的思维。新艺术样式应具有创新价值、时代品质和民族精神。当代的画家应以建立符合时代的新艺术样式为己任,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