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初中国画坛的矛盾与冲突(2)
2013-10-25 01:06
导读:2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的格局实际上是矛盾横生的,甚至带了些混乱和惶恐。由于整个大气象的影响,此时的中国画坛已经失去了前代的大和大心境。
2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的格局实际上是矛盾横生的,甚至带了些混乱和惶恐。由于整个大气象的影响,此时的中国画坛已经失去了前代的大和大心境。一个矛盾的社会环境也似乎成就了一个矛盾的格局,它几乎没有如清代文人画那样的可以占明显优势而得以形成明显特点的氛围。但爱这种情况下,它却显示出自有的的那种混乱与矛盾。而这种画家自身的矛盾也总是有倾向性的,不论在创作思想方面还是观点倾向方面。如“1920年蔡元培就在
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上》蔡元培大谈科学,冯汉叔则言中西根本不能比较;徐悲鸿大捧郎世宁“其精到诚非无华人所及”,冯氏则贬“郎世宁浅抹深图,其品斯下”。”而流派创作方法间的争论更是水火难容“徐悲鸿与刘海粟势不两立,二徐(徐悲鸿、徐志摩)论战这各持科学写实与艺术表现之立场辛辣而幽默。至于广东岭南派与国画研究会的一段公案则从本世纪初(20世纪)一直打到世纪末也难有定论……新与旧、中与西、雅与俗、临摹与写生、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科学与艺术、人生与艺术、功利与超脱,种种矛盾交织,一起构成了恐慌、混乱而有生动、热情的现代中国画的总体格局。”
3对后世的影响
这一时期矛盾的产生,不但为中国画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更多的空间。而更加重要的是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他们在“重形似”的西方传统绘画的对照中,发现了传统绘画只尚“写意”不求写实的弊端。所以都把西洋画“写形”之特征看作是与中国画最大的区别,在呼唤“”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写实绘画更是被看成是科学、进步的美术观和形态,而得到大力的倡扬。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批批
艺术学子满怀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日本、欧洲接受了学院写实主义绘画的训练,学成回国后,多以教学方式极力推行写实主义绘画,以至学院写实主义绘画成为影响最大,居于画坛主导地位的流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结语 20世纪初西方思想的全盘吸入,以及科学思想在社会各方面的引入。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状况下无疑是一种进步且具有革命性作用的。但对不假思索的全盘吸入和盲目崇拜也给之后出现的对文化全面否和全面西化埋下了一颗不可避免的种子。而这种对民族自我彻底的全盘的否定,却是对民族自身发展的一种扼杀。而这种矛盾与冲突却也正是由此而起。并且,“每一次对外来影响的接受,都有从盲目到自觉,从摹拟到融合,从无批判的颂扬到有分析的选择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习惯于用一种不偏不倚的口吻去指责革新的先驱们崇拜和摹仿外来美术,而且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萌芽时期的观念和实践必然为后来的变革主流所否定。”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转向了另外一种层面上的矛盾。地、客观地阐述、评析20世纪初中国画坛的矛盾与冲突将更有助于今天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