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的规训网(2)
2013-11-05 01:01
导读:个人行为的机会,也扩大了获取个人信息的范围、机会和灵活性。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阐明的主题不是一般的权力问题,而是考察权力——知识造成
个人行为的机会,也扩大了获取个人信息的范围、机会和灵活性。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阐明的主题不是一般的权力问题,而是考察权力——知识造成的“支配技术”,尤其是现代规训技术。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福柯是对“现代性”、“合理性”的“技术性格”的揭示与批判。现代规训技术与有效性使人类陷入无法逃遁的权力——知识罗网。
西方人文主义者同样在批判现代对人的异化。“在马克思·韦伯看来,现代性从根本上讲是工具理性的膨胀,手段有效性己成为决定一切的了。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所谓理性化的劳动和生产组织。理性化的组织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权力和支配手段。韦伯称之为“科层化”。福柯和韦伯一样,对人类的命运怀有一种深刻的悲剧感。韦伯把工具理性的胜利和过度膨胀看作是进步及其巨大的代价。福柯则把权力关系看作万变不离其宗的人类社会结构,权力——知识形态有历史断裂和改变,但无所谓进步而言”。[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日益繁重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似乎拥有了更多的闲暇和自由,可在西方很多人文主义者看来,人们所承受的束缚和规训却比以往更甚,现代社会为人类预备的不是自由和自主,而是驯服和“铁笼”。在当今社会,的规训功能异常强大,我们知道电视上常常出现的体育名星、学术名星、政府高官、时装名模,所有这些所谓成功人士显身说法,不厌其烦,就电视对大众的规训效果来说,真可谓是“寓教于乐”。其次,在现代社会,存在着福柯所谓的“全景敞视”的同时,还存着有人称之为的“对视监狱”;“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视角考虑一下,全景监狱的历史命运。托马斯·马蒂森创造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语。他说全景监狱权力的导入标志着许多人监视少数人的局面向少数人监视多数人的局面的根本转变。在行使权力时,监视替代展示。在前现代时期,权力常常是通过让平民惊叹、恐惧和羡慕地观望其荣华、财富和显赫而强加于大众之上的。如今,新的现代权力则喜吹躲在暗处,监视其臣民,而不想被他们监视。马蒂森责怪福柯没有给平行的现代过程以应有的重视。即:新的权力的发展在于——恰恰相反——多数人(历史上人来没有如此地多)观看少数人。……而观看者所观看的极少数人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被允许进入媒体的主要是那类在生活、私人产业和机构中大权在握的人。……当然,他指的大众切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倔起导致了与全景监狱并驾齐驱的另一权力机制。他又创造了一个十分贴切的词语,把它称作对视监狱”。[8]葛兰西曾把在现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称为文化霸权。葛兰西对民众社会和政治社会做过有益的区分,前者由学校、家庭和民间社团这类自愿的(或至少是理性的非强制性的)联合体组成,后者由国家机器(军队、警察和中央政府)组成,其作用是对前者进行直接控制。当然,人们会发现文化仍运作于民众社会之中,在此,观念、机构和他人的影响不是通过控制而是通过葛兰西所称的积极的赞同来实现的。在任何非集权的社会,某些文化形式都可能获得支配另一些文化形式的权力,正如某些观念会比另一些更有影响力;葛兰西将这种起支配作用的文化形式称之为文化霸权。这种处于霸权地位的文化是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过论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地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统治阶级的支配的。”[9]在当今社会,视觉媒体告诉你哪些是成功者,哪些是失败者,告诉你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聪明、努力和好的运气,失败者是因为他们愚笨、懒惰和没有交上好运,它从不对这个现存制度提出质疑与批判。在西方批评家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越发展,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就越具有控制性。社会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和舆论工具——无线电、、电视、报刊、广告等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与操纵,使人最终丧失那种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内在的自由。’这样,人们把受操纵的生活当作舒适的生活,把社会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社会的强制当作个人的自由,从而丧失了对现存制度的否定性”。[10]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一个“富裕社会”(相对于过去),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病态社会”。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认为,这个病态社会的最大病症就是它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否定和批判的原则这一向度,而只剩下屈从于现存社会制度的向度。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不去把现存制度同应该存在的“真正世界”相对照,也就丧失了理性、自由、美和生活的欢乐的习惯。人变成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在当今,对人性的摧残和驯化过程中视觉对个体的规训作用功不可没。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注释:
[1][5][6]米歇尔·福柯著. 刘北城 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7,53,29
[2]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7
[3][4](英)凯伦·法林顿. 刑罚的历史[M].太原:希望出牌社,2003,25,14
[7](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 .陶东风等译. 导论[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4.251
[8](英)齐格蒙特·鲍曼. 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0-51
[9]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10]高华亮. 人文主义视野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