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漆画艺术以审美学为中心的探讨(2)
2013-12-07 01:39
导读:二、漆画借鉴融会中 创新的可能性 漆画艺术创新有几个条件: 一是对传统漆艺的研究,对观念有选择地吸收。新生的中国漆画艺术,从传统中脱胎而来,
二、漆画借鉴融会中创新的可能性 漆画艺术创新有几个条件: 一是对传统漆艺的研究,对观念有选择地吸收。新生的中国漆画艺术,从传统中脱胎而来,便先天地具有东方文化风采。但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而是要根据现代的知识、观念使传统更加深入化 ;二是要具有现代意识,即所说的时代性、时代意义。漆画艺术从独立的时期来看,它更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 ;三是要具有开放性。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借鉴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西方现代主义,便是接受东方(如日本的浮世绘)与非洲艺术的影响,而取得发展的。“但是借鉴外来艺术绝不能脱离文化传统,民族意识,去做毫无创造的模仿。”
在此,让我们从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的过程中去发掘漆画艺术观念创新的可能性。
从中西方审美标准来看,在西方史上,美通常被划分为优美和崇高两大类。 而在中国美学史上,美则通常被划分为阴柔之美(优美)和阳刚之美(壮美)两大类。西方的崇高论来源于康德的“外在的星空与存在我内心的法则”。美学家沈清松在《中西美学的比较与会通——以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说,“康德认为崇高是感性与概念的差距,是人面对无限而自觉渺小与敬畏”。“正因为宇宙超出一切可呈现的限制之外,所以包容一切,这就是崇高的定义。”阴柔之美是一种包容广大的、内敛的、柔顺的、静态的美。阳刚之美则是一种“大”美和“刚健”之美,是自然生命生生不息、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个惯常的结论是:中国艺术是传神的,重写意;西方艺术是科学的,重写实。“传神,这是我们民族艺术美学的一个很高的境界。”西方的艺术以科学的眼光来面对、分析艺术,重视“法规”、“数”、“比例”这样的观念,这一点与中国的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中西方两种艺术形式又有某些相同之处,如“精神方面的特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作为中西艺术标准的比较与会通,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两种文化体系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还需要拿出兼收并蓄的宽容。漆画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借鉴融会中西方文化,将是发展的趋势。艺术审美学理论的借鉴与吸收,必须要经过本民族的“消化”以后,才能为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服务。
三、漆画艺术伴随着美学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我们从唯物主义发展经历的三个基本形态来看,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从最初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水、火、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的结构作为世界的本原,再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便是一种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
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是在其的范畴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来的。艺术与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20世纪下半叶中国漆画的发展,正是伴随马克思主义美学,并以它为的。如乔十光的漆画作品《青藏高原》,评论家夏硕琦有评语: “掌握了多种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对当代现实生活作诗化认知和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出他的艺术的。”这个现实生活,就是那一时期的人们对改革以来的祖国繁荣景象、美好山河、各民族风情风韵的一种诗化。对新生活、新社会的一种美好理想的表达。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解决不了目前艺术实际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当代绘画作品中已经有许多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效应”范围之外,不再强调艺术的社会功利性,而转向人内在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的表述与表达上,或标新立异,展示个人的主观观念。艺术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主题不再是单一的社会效应,艺术形式走向多元化。他们或者吸收传统,或者借鉴西方现代美学主要从讲艺术的观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一方面要学会“理解”,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将是一种必然,它必须能够涵盖现时代的特点——高度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使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1世纪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漆画艺术将博古通今,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乔十光:《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湖南
美术出版社,长沙,1996。
②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③ 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
④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2。
⑤魏明德、沈清松、邵大箴:《天心与人心:中西艺术体验与阐释》,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