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雕塑遗存对造型实践的启示(2)

2014-01-22 01:28
导读:谈论南北朝之后的造型艺术,必须简单概述一下朴素的宗教观念。人的求生欲望让其内心产生一个被保护的巨大幻想,许多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者形象逐渐

  谈论南北朝之后的造型艺术,必须简单概述一下朴素的宗教观念。人的求生欲望让其内心产生一个被保护的巨大幻想,许多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者形象逐渐出现了,且被原始先民塑造的极其神秘威严,依靠想象力变形而来的神灵主体,终归没有脱离人的形态本质。也就是说,无论何等超能的神灵都有一个与人相类似的外表和关心凡人的良善愿望。之后的物质富裕所导致的阶级统治和斗争,几乎与神族等级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同步关系。显然,佛教的广泛传播是历代先民最崇高生存理念(自身的安全存在与繁衍)的自然延续。这阶段宗教与政治两者相互依托,形成了华夏核心文明相对稳定的发展脉络。 
  南北朝到隋代是宗教造像的蓄势期。频繁战乱几乎摧毁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信念,印度佛教的应运传播对人们来说简直就是救世良方。精神上美好来世的假设是否可以说成是对现世绝对失望和无奈的不作为?在人类文明光环不断扩大的同时,能够照在个体生命上的人性关怀是何其微博,底层大众的饥寒交迫只能寻求宗教的抚慰。人神同形体、通心灵,是愿望上生活诉求的心理反应,也是无奈而坎坷的社会遭遇和窘迫而尴尬的现实处境的内心释怀,这是“精神解放”的又一生发原点,也是中国文化人“优则仕”共识下的集体创造。 
  宗教影响下造像的两度繁荣包括:唐代,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宗教造像繁荣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宗教进一步被统治阶级利用,石刻造像几乎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大事,每个人都不遗余力的参与。同时,陵墓石刻进一步突出显示统治者的自信与傲慢,典型的唐三彩更是将唐朝的审美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阶段雕塑造型既有绘画意义上的华丽美感,也有力学结构上的强烈量感。两宋时,由于统治局面的不安定,造像规模因地域差异而表现出巨大的不同,以重庆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川府造像群再次显示出独树一帜的兴盛。“儒释道”三教合一使宗教造像具有文化传播者的独立身份,但文化心理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世俗。比如,山西太原晋祠中的宋塑仕女像也成为雕塑史上的典型样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明清泥塑和家饰摆件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进入比较低弥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错综分化,导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已经不可能被系统的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宗教造像,只有部分信仰者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发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寺庙塑像。同时,由于经济的阶段性繁荣导致民间奢华之风盛行,家用工艺小品迅猛发展,造型上强烈的民间元素丰富了大众的审美愿望。总体上,造型风格表现为宗教泥塑程式化与建筑构件中的砖雕、木雕及家具摆饰雕刻精致化同步发展。造像形式塑绘结合,进一步表现出现实中的民俗美感要求,工艺品极尽珍巧,堪称精品。 
  总之,造型样式的同一性在愈原始古老的年代就愈突出,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环境下更趋于多元化繁荣。在同一意象的造型中,追求极致精妙几乎成为古代工匠的毕生追求,从汉代以后,形的比例、尺寸、方圆逐渐模糊,而被写意化的形象成为约定俗成的经典符号。虽然每个朝代都有丰富的艺术创造,但在中国特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带有明显汉唐气象的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在这种合力下形成了中国雕塑带有浓重宗教意识和画论影响的写意造型风格。这一风格深刻影响着当代造型艺术活动。 
实践启示 
  雕塑遗存的自我认识 
  有结论评说中国古代雕塑集中表现为宗教雕塑是有道理的。宗教题材不仅统占了中国雕塑的大半个江山,而且可以说在宗教的影响下,造型多表现为女性关爱下诗意化身的温柔形象,无论佛陀还是俗人皆不张扬暴露,总是以谦和倾听的微笑表情出现。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古代雕塑的情感表现:多不揭露悲苦,却重视温情的表现,蕴藏一种乐观、豁达的处世观,就是表现战争场面也是重“王道、正统”,绝不越轨,足见中国人的宽厚。客观的说,古代雕塑具有民间艺术的某些特征,多以“吉祥润泰”的主流基调粉饰太平,不过分针对个体内心的绝望,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升腾精神。

  显然,中国宗教信仰在文化艺术创造领域与西方有哲学逻辑上的根本区别。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宗教统领文化艺术的局面逐渐结束,而中国由于文化流派中“儒释道”合理揉杂,文化艺术唯统治者顶礼膜拜到近现代才从形式上结束。作为初步具有现代模式的艺术气氛,畅谈艺术从宗教里独立出来,只表现“人本位”的艺术立场,暂时只是拓展艺术外延的精神勇气。深层次分析,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传统雕塑多呈现出“和”的文化精神。“和”通“合”,都是一种含蓄的“吉祥”文化心理法则。“和”代表顺和、祥和、和气、和谐,表现一种舒展开阔的生活情感;而“合”代表融合、综合、合适、合作,表现一种中庸淡定的处世态度。事实上,古人在造型艺术上,从来没有进入准确意义上“人”的塑造,其每一次尝试都把人放入自然的怀抱或放在被主宰的从属地位。心理上的不曾独立,使中国文化在关于“人”的发展史上只有少数的帝王将相和英雄形象,大众存在状态被简单弱化为一群草民。主流造型遗存中很少有自我挑战、争强斗胜的形象,而多为温驯服从的卑恭站姿或门卫式的呆木情态。只有极少数的民间把玩中才能看到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如四川出土的《说唱佣》。而西方素有以《大卫》为代表彰显向恶魔挑战的英雄形象;以《维纳斯》为代表的体现女性完美身材的裸体雕塑;以《掷铁饼者》为代表彰显普遍的物种竞争生存的运动员形象,等等。事实证明:西方很早就有注重以科学的测量分析方法对人体结构解剖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其他各种造型也都有理性的求知态度。而中国人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中,直到今天从没彻底离开过感性态度下的写意思维。所以,在造型的渊源上,古代中国与西方的造型追求,在“象”与“像”或准确性方面具有根本的原始差别,这一分野,都缘于华夏文明体系特有的感性情绪把握差别。如今,在“全球化”时代潮流下,要求雕塑家重新认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要客观对待西方在雕塑艺术中对人体的结构解剖的理性知识积累,不能忽视西方写生法则的科学价值,以达到对人物表象与内心的全方位把握,做出打动观众内心的优秀作品。  大学排名
  拥有传承的文化素养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中的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