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同类作品中,作家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抗击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而呐喊。如丘逢甲《送颂臣之台湾》:“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此诗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时随同内渡的护台抗日义军壮字营统领谢道隆(字颂臣)重访台湾,作者以诗勉之,并表达了自己为国雪耻的决心。作者是汉族人,但并不因当时是清王朝统治而不爱国。此外,像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批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他们于国家遭难、民族垂危的年代,满怀匡时济世的远大抱负,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开始实现新型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他们既继承发扬了我国历史上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同时又面对现实,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当起以文艺为武器启蒙和唤醒民众的责任。他们是政治家,躬身投身变革现实的斗争;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实践,从而在近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推进了“忧患意识”以及抗击外侮侵略的民族斗争精神内容。足涉英伦、学贯中西的严复,以其“自强保种”的爱国心,首先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用以取代我国传统的“变异说”和体用论,进一步催化了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的自觉民族意识,引发起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忧患意识的深化和观念形态的更新。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明确地提出,中国是一个统一了数千年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认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国家,主张发扬中华优秀文明并“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的中西汇通之原则,把争取民族独立,重建国体与国家统一的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些变革求新、奋发自强、振兴中华,以及睁眼看世界,坚持民族平等的新概念,于20世纪初,极大地开拓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增强了作家、思想家的历史使命感、主权意识和凝聚全民族的团结抗争意识,也深深影响到近代文学创作中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奋进精神。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以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继承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革新传统,成立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尽管南社后期出现分化,但其“同人痛念时局沦胥;民智未迪,而下等社会犹如睡狮之未醒”的深沉忧患,提出“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目的”的创作主旨,自觉地把小说戏曲纳入启蒙教育和政治鼓动的轨道。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近代文学正是为中华民族意识之觉醒,反对列强侵略,团结全民族共同战斗而呼号、呐喊。
总之,近代文学反对侵略斗争、反对满清统治,强调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主题的作品与过去同类作品相比较,虽然二者都具有浓重的忧患意识,但近代文学作品不仅在主题意义方面深化了,而且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过去的这一类作品,属于封建文学的范畴,而近代文学中的这一类作品,则已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