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中国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化毕业(2)

2013-05-12 18:04
导读: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
    (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鲤鱼旗出自德川时代的市民叮人阶层并深受武士阶级的欢迎,其寓意有三:其一是向社会宣示竖旗人家未来战士的人数。其二与中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有关。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由此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或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埠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尽管德川民众也从这个传说中汲取了类似的内涵,但在没有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的德川日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或官场角逐者的升官发财,而是意味着追思祖先的武功,祈求神灵保佑男儿健康成长,成为像武士那样勇猛善战的英雄。鲤鱼旗的第三个寓意是赞美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不做任何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四、结语
    传入日本时以“保生护命”为目的的中国端午节,经过自古代起日本社会的长期改造,最后变成了一个以实战练兵、炫耀武力为目的的“尚武之节”。从中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等外来文化,始终是在以日本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被改造和吸收。端午节在传人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行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和农业丰收的“儿童节”。既然中日两国文化本质上形同而神异,似同而实非,那么以探求两者差异为目的的日本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们了解日本社会与文化特色的一个关键所在。
上一篇:试析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化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