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电影剧本创作成果检阅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我国电影主管部门和电影工作者都深切地认识到,要实施电影精品工程必须首先抓好这“一剧之本”。为此,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的一年一度夏衍电影文学奖征集评选工作从1996年拉开帷幕。1996、1997两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剧本1168部。经过认真评选,一共有35部剧本荣获夏衍电影文学奖。其中,第一届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20部,现已有8部剧本拍成影片,它们是:一等奖获得者陆柱国的《西南凯歌》(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片名改为《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荣获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二等奖获得者王兴东的《离开雷锋的日子》(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摄制出品,荣获1996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二等奖获得者马卫军的《四季》(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摄制出品,片名改为《安居》,荣获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三等奖获得者张子良的《一棵树》(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荣获1996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三等奖获得者张丽萍、张俊萍、张良的《陶陶和他的小小同学》(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片名改为《快乐天使》,荣获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三等奖获得者冯小宁的《红河谷》(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荣获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三等奖获得者张笑天的《白山黑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荣获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鼓励奖获得者王冀邢的《超导》(峨眉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荣获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第二届夏衍文学奖获奖剧本15 部,现已有8部在制作或待拍,它们是:一等奖获得者彭继超、陈怀国的《马兰草》、二等奖获得者张卫明的《英雄圈》、二等奖获得者李冬冬的《金婚》、二等奖获得者杨争光的《兵哥》、三等奖获得者郑沂的《山不转水转》、三等奖获得者杜丽鹃的《天月》、三等奖获得者马卫军的《两生花》。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我国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夏衍的名字命名的夏衍电影文学奖的创意和成功举办,是实施电影精品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对近年来乃至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剧本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不仅表彰奖励了35部获奖剧本和作者,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全国广大专业和业余电影文学剧本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提高了电影文学在整个电影创作中的地位,扩大了夏衍电影文学奖的影响。
从两届夏衍电影文学奖获奖剧本情况看,总的说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样式齐全,风格多样。这是创作者长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认真思考、潜心创作的结果。应征剧本中,反映当今人民生活的剧本占较大比例。
有相当数量的剧本开始重新探索电影的本体特性,借鉴技术进步和其他艺术门类变化发展的成果,充分开掘电影表现形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多数剧本尽量站在审美的立场上,以普通人的视点关注历史,关注时代,关注人的感情和命运,弘扬鲜明的时代精神,塑造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大多数剧本开始注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注意电影的思想艺术价值的体现与经济价值的体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这两年电影文学工作的一个新走向。
在两届夏衍电影文学奖应征剧本和近年来电影文学创作以至于整个电影创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着重抓电影文学创作、重奖优秀电影剧本和优秀影片是当务之急。电影剧本创作中存在的缺乏生活气息和底蕴、满足于书斋内的自我欣赏以及文笔华丽、内容空洞、玩弄形式等问题必须加以克服;有的剧本和影片观念陈旧,技巧贫乏,采用电视剧处理故事和人物的方法,对电影的特性认识利用不够,也是电影文学创作和整个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