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为了应对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挑战,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应立足于建设。最重要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首先是确立完整的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指导,剔除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误解,还其本来面貌。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恰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突破,突出地强调了一种抛弃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的主观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标志着由古代传统的客观性、主观性范畴到现代的关系性与实践性范畴的过渡,恰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对于社会实践的严重忽视是一种根本性的弥补与纠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美学观,对于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从完整的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美学观出发,应该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合起来理解,将前者作为后者的重要补充。由此,我们认为应该这样来全面概括马克思的实践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样,审美观就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从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审美观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学的基石。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包括文艺在内的审美是产生于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人同世界的一种特有的“人的关系”——审美的关系,这种审美的关系是人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生存方式,即“诗意的生存”。当然,我们也应该继承发扬我国现代毛泽东和邓小平文艺思想所创立的“文艺为人民”的正确方向。我们认为,恰是新的时代为我们完整的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美学观和文艺观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从而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写到这里,我想起当代理论家伽达默尔讲过的一句话:“当科学发展成全面的技术统治,从而开始了‘忘却存在’的‘世界黑暗时期’,即开始了尼采预料到的虚无主义之时,难道人们就可以目送夕阳的最后余辉——而不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的时候的最初晨曦吗?”我想过去的主客二分的工具理性时代已是必然要变成历史,那就让我们逐步目送其夕阳的余辉,而转身以自信的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文艺为人民”正确方向的指导之下,从“人的诗意的生存”出发建设当代形态的文艺学学科,作为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理论指导,创造更加美好的人与社会、自然及自身和谐协调的生存状态,去迎接21世纪朝阳的最初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