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文化批判回到学术研究(2)

2013-07-28 01:28
导读:这种批判从上讲是成立的,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着那样多的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不公平,这种批判的功用也是应当肯定的。然而如果把这种批
这种批判从上讲是成立的,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着那样多的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不公平,这种批判的功用也是应当肯定的。然而如果把这种批判不是当作道义的宣传而是作为学术研究,它的知识价值却是可疑的。其实问题很简单:性别歧视与美容术一样,都不是现代的产物,而是属于一个比资本主义长久得多的男性中心的文化传统。当代大众传媒所体现的商业活动的利益是否必须维护性别歧视?是否必须把女性象征性地歼灭掉?我们从商业资本运作的规律中无法发现这种必要性。文化发展的事实也无法提供这方面的充分根据。若干年前的女权主义批评认为媒体“象征性地歼灭”女性的重要证据是女性形象出现得很少而且主要表现为家庭妇女、消费者或传统的女性工作(如、接待员等等),相貌漂亮却没有多少教养。然而我们如果注意一下近年来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就会发现这些批评论据的不充分和不可靠。因为首先,我们都知道如今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决不是很少,毋宁说倒是太多了点;其次,女性形象也并不都是家庭妇女、消费者和秘书等等,女性作为学者、生产者或某种技术的者出现在广告中已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这样的反面例证当然不足以说明当代已消灭了性别歧视,但却说明当代商业和媒体并不具有性别歧视的内在必然性——商业追求的是消费者的接受,媒体追求的是受众的欢迎。在男女平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明发展理想的今天,没有理由认为商业吸引或迎合大众一定要通过鼓吹和加强男性霸权地位的途径。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其实是男权文化影响的产物而并非原因。女权主义批评把性别歧视归咎于商业行为的意识形态动机,这种观点更像是一种对抗的策略而不是学术研究。 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批判立场的学术基础如何。简单地说,文化批判者关于当代商业意识形态的见解究竟是一种学术性的知识还是仅属于对抗性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商业有共同的运作机制并不意味着就必然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这一观点和我们所熟知的阶级意识观点似乎有差距,但在文化现实中往往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商业势力和媒体势力虽然有相似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但可能在种族、宗教、性别、社会理想等意识形态方面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立场。拿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本拉登家族不也是个经营得十分成功的商业集团吗?难道能设想他们会和美国保守的商人和中产阶级有共同的意识形态立场吗? 对消费主义、性别歧视、“文化帝国主义”等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批判经常建立在当代商业文化的意识形态共同性这一假想的基础上。这种立场突出了批判者的文化激进主义对抗性色彩,却可能损失了其观点和论证的严密性。这样的批判作为领域的一种舆论立场自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如果把它们当作学术研究看待,则可能产生知识性谬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不得不怀疑文艺学向文化批判的转向是否对这个学科的建设有益。 也许雅各比的批评是对的,社会的确需要公共知识分子。但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立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一种社会舆论,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建立在现实关怀和学术公心基础上的知识探究活动。以批判性的意见取代科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学科就会变成文化沙龙或广场,学术性也将衰退乃至消失。那么,学科性和学术性是否会导致公共知识分子的消失呢?雅各比对美国知识分子的分析和上面所举的例子其实表明,严肃的学术态度并不意味着从公共领域消失,而缺乏学术基础的文化批判恰恰因为失去了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态度、失去了公众经验形成的可公度性知识标准,最容易流为脱离公共立场进行概念游戏的“专业化”。而文艺学学科学术性的发展,,正是要从这种“专业化”写作的想象性和任意性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社会的真实经验、真实问题中,只有这样,学科才会有充满生机的学术发展前景。
上一篇: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