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鲁迅创作心理的若干特点(4)

2013-07-29 01:02
导读:,紧张、不倦地从事着现实主义的杂文创作。这种情况所强化了的创作,投射到《理水》等5篇小说的创作中,便是现实主义成分的有所加强。在写《出关
,紧张、不倦地从事着现实主义的杂文创作。这种情况所强化了的创作,投射到《理水》等5篇小说的创作中,便是现实主义成分的有所加强。在写《出关》和《起死》之前,鲁迅联系当时现实状况,深感有必要“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⑻。因此,鲁迅后期的5篇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心理上,与1926年秋冬的“不愿意想到目前”明显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故事新编》的后5篇,可以看作是鲁迅杂文向纯领域的延伸和转换。当然,后期5篇仍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在情感的突出、想象的奇特、理想的寄托(如《理水》)等方面,这5篇的浪漫主义色彩确乎是不容抹煞的。从心理机制方面说,鲁迅在大量地、长期地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杂文时,他十分活跃的情感与想象在相当程度上被压抑了;被压抑了的这些东西经过长久的积淀只能被强化,从其成分而言它们更多地倾向于浪漫主义。简言之,在长期的杂文创作中,鲁迅被压抑了的,是一种浪漫主义才情。这种才情,通常索居于心理结构的底层;但一旦遇到适当时机,它便会“冒”出来,进行顽强的自我表现。这便是后期5篇历史小说仍然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的心理依据。在一定范围内,浪漫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抒发主体的情感,发挥主体的想象,从而给作家带来较大的自我娱乐性和释放感,进而有利于实现主体的心理平衡。
  实际上,不仅《故事新编》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而且鲁迅的整个文学生涯,都贯穿着一条浪漫主久线索,——只是它起伏变化,行迹不定而已。如果说,《故事新编》后5篇在浪漫主义成分方面稍逊于前3篇;那么,鲁迅后期的旧体诗创作中,不少篇章相当突出地表现了浪漫主义。在这方面,他除了受到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浸染,还受到了楚汉浪漫思潮的影响。屈原诗歌与屈原的艺术精神对鲁迅有较大影响,这一点为论者所公认,自不必言;而汉唐石刻表现的人神杂处、古今错综的艺术氛围,也对鲁迅有一定熏陶。这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他在30年代所写的旧体诗,几乎篇篇充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如《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赠画师》、《题三义塔》、《悼丁君》、《赠人二首》、《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无题·大野多钩棘》、《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亥年残秋偶作》等篇。它们多用神话与楚辞典故,营造了古今叠印、虚实相生的浪漫主义意象,情感极为浓烈充沛,想象奇特丰富。此种情况,表明在后期鲁迅主要用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胸中深厚的积愫,倾吐自己的浪漫主义才情。如此看来,在后期,鲁迅在坚持现实主义的杂文创作的同时,还写了5篇浪漫主义中融入了现实主义成分的历史小说,写了不少闪耀着浪漫主义光采的旧体诗。应该说,正是这种在创作方法运用上的交替性、流动性,得以使主体丰富、复杂的创作心理的不同要素、定型和侧面,都得到适当的表现,从而实现了主体内心世界的平衡。这就启示我们,在研究鲁迅创作心理时,不能孤立地分析某些体裁和某一时期所体现的主体创作心理的内涵,而要打通各种体裁、各个时期,从总体上把握主体创作心理的深层结构与变化脉络,描绘出它立体的网络和转换互补的结构来。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归结起来,浪漫主义作为历时发展的一条线索,不仅是《故事新编》的特点,同时也是鲁迅整个文学生涯及其创作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说明了主体的日常心理和创作心理结构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同时又说明了鲁迅的创作心理适应着与日常心理的变化,具有功能的转换性与调适性。
【参考文献】
  ⑴《南腔北调集·自序》。
  ⑵《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
  ⑶马克思:《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24页。
  ⑷《故事新编·序言》。
  ⑸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记》、《鲁迅研究》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⑹杨清主编:《简明心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⑺伍晓明:《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思潮概观》、见东黛云、王宁主编《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⑻《致肖军、肖红350104》。
上一篇: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