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6)

2013-09-03 01:04
导读:大学学报(科学版),2002年第4 期 赵曙明,美国大学校长, 高等研究,1989,2 中美各大学网站:校长/ 注释 1 杜维明. 人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4:
大学学报(科学版),2002年第4 期 赵曙明,美国大学校长, 高等研究,1989,2

中美各大学网站:校长/

  注释

  1 杜维明. 人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4:4-5
  2 朱清时. 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参见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 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3  
  3 Thwing Charles Franklin. The College president. New york: Macmillian,1926.  
  4 Schmidt, G.p. The old Time College President. Columbia University Studies in History, Economics and Public Law,no.317.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0  
  5 Harold W. Stoke. The American College President, N.Y.: Harper and Brothers,1959  
  6 Cohen Michael D. and March, James G Leadership and Ambiguity: he American College President. New york: Mcgraw -Hill,1974.Second edi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6  
  7 Kerr, Clark ,and Gade, Marion L. The many Lives of Academic Presidents: Time, place,and Character. Washington, D. c.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1986
  8 "The College President: A New Survey by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Finds that the Typical Chief Executive is White, Male ,and 53 Years Old."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March 30,1988,P.A.14 另参见:赵曙明.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50─52
  9 Melanie E. Corrigan执笔(文东茅编译).谁在当美国校长──2002年全美大学校长报告. 参见: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简报. 2004年第2期(总第42期)
  10 这方面主要的文献包括: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办学经费的筹措.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6年第3期;苗体君. 试析唐文治对早期大学的改革.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 期;刘尧. 大学校长应当具备的素质──评作为大学校长的朱久思. 吉林教育科学. 1998年第9期;王运来. 罗家伦主持中央大学. 民国春秋. 1998年第4期;唐克军. 傅斯年的大学理想与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 1999年第2期;庄景止. 司徒雷登在中国──从燕京大学校长到「内战大使」. 炎黄春秋. 1999年第1 期;郑可敏. 何炳松与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理科教育. 2000年第3期;韩延明. 蔡元培、梅贻琦之大学理念探要. 高等教育研究. 2001年第3 期;周川..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2001年第3期等。此外,各校史研究室出版的不少著作多从历史角度对大学校长作过相当程度的输理与分析。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1 刘昌明. 大学校长为何难以成为教育家──对1312名高校管理干部的调查引出的思考. 煤炭高等教育 2002年第1 期
  12 对国外大学校长的相关主要包括:赵曙明. 美国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研究,1989,2;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办学方向──麻省理工大学的经验. 比较教育研究.1994,3;郭健.艾略特与哈佛大学选修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06期;李延成. 美国大学校长的角色变迁. 中国高等教育. 2001年第1期等。近期林玉体所编著《哈佛大学史》(高等教育出版公司,2002年12月初版)一书主要以哈佛大学历任校长为线索述评了哈佛发展的历史。
  13 许晓东.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式的比较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1995年第2期;周群英,胥青山. 大学校长遴选程式的比较研究. 江苏高教. 2003年第1 期  
  14 席酉民,郭菊娥,王洪涛,王大刚. 中外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 期
  15 眭依凡. 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1
  16 陈运超. 大学校长的治校之道:一个个案的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
  17 胡国铭. 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
  18 黄俊杰. 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1-10
  19 Gaetano Mosca,The Ruling Class(New York:Mcgraw-Hill,1939)。原文为:According to some theorists in studies of elites, the occupational selection of elites is generally 「determined by the type of problems confronting a society」and by the skills needed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转自Li Cheng,Jiang Zemin's Successors: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the PRC,The China Quarterly 161 March 2000:40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0 本研究考察的大学校长样本只涉及大学的正校长(President或者Chancellor),而不包括代理校长(Acting president)、临时校长(Interim President)及大学的副校长。也不包括校务委员会主席、校务会议临时主席、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院习调整筹委会主任等职。
  21 王战军. 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29  
  23 美国的学位与中国差别较大,不可作直观的、且与中位对应的理解。本文图表中的学位情况说明如下: (1)学士学位:A.B、B.A 与B. Litt均系文学士;LL.B系士;B.S与S.B均系士;Honors B. Sc系荣誉理学学士。(2)硕士学位:A.M.系文科硕士;M.A.系文学硕士;M.F.A系硕士;M.S与S.M均系理科硕士;MME系工程硕士。(3)博士学位:PhD系哲学博士;J.D系法学博士;Sc. D系理学博士;M.D系博士。
  24 本文提及的「文科」主要指人们习见的「大文科」,即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理科」指「大理科」,即指理工农医等各科。
  25 Lawrence H. Summers. 21世纪大学面临的挑战──在北京大学的. 中国大学教学 2002,7-8:6  
  26 杜维明. 人文学与高等教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4:6
  27 与美国体制不同,东亚各国的主要大学仍然是公立大学:韩国主要大学之一的汉城大学建设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日本及台海两岸大学发展大多也是如此。其原因或许在于近代史上东亚诸国面对西方列强而民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政府主导方式集中国家资源以发展各种国力──包括大学建设──的思路与政策。但「政府失灵」及运作有效性,迫使东亚政府逐步「简政放权」,推动大学法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参见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 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7-33;宋吉缮、蓝劲松. 韩国大学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汉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1946-1985)为案例. 外国教育研究,2003,6:16;蓝劲松. 国际与大学发展之关系──以台海两岸大学尤其是民办大学发展为重点进行的初步探索. 民办教育研究,2004,2:70-76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8 对中国高校「留校」利弊原因与利弊更详细的分析可参见蓝劲松. 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9-143。
上一篇:国共两党领导重庆抗日文化运动的主要机构及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