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二)(2)

2013-10-18 01:09
导读:月第1版。 [6] 郑振铎《〈许地山选集·序〉》:“我在燕京大学被司徒雷登和他的一派的人强迫离开。” [7] 郑振铎《中国俗史》第1—2页,作家出版社19
月第1版。

[6] 郑振铎《〈许地山选集·序〉》:“我在燕京大学被司徒雷登和他的一派的人强迫离开。”

[7] 郑振铎《中国俗史》第1—2页,作家出版社1953年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本。

[8]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55级学生集体编写《中国民间文学史》(初稿)上册第9~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9] 黄永林说:“尽管郑振铎对俗文学的六大特质未作十分详尽的论述,而且有些方面还值得商讨,但从他的基本观点来看,与我们当今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致的。”(《郑振铎与民间文艺》第60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吕微提出了以类型学代替分层理论:“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待民间文学,就可知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作传统的两分法定位如上层与下层、平民与贵族、愚昧与圣贤之分是怎样地简单化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学类型,但二者之间也有复杂的互动关系。简单分层理论午饭解释,为何在民间文学当中会有那么多‘统治阶级文学的糟粕’。面对这些糟粕,简单分层理论陷入了困境。为了保持理论的至高尊严和彻底性质,人们不得不‘严格地提出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学’,将其逐出民间文学的领域。但是从类型学的立场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就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中华民间文学史·导言》第14页,河北出版社1999年10月)李玫的《古代戏曲与正统文学、俗文学及民间文学》一文,也对俗文学作了新的阐释:“一般认为,俗文学与正统文学之间的界限主要有三。其一,从文体分。因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学的主体是散文和诗歌,所以对俗文学的理解往往会从文体的角度,指诗文以外的文学体裁。其二,作品风格。名为俗文学,顾名思义是从文学作品的风格着眼的,指俚俗、通俗的文学作品。其三,流传范围。文学的流传范围很难截然划分,这里指主要范围,即流行于社会的普通民众中。而现在的研究者认定的民间文学的特征主要在于:(1)自发的、集体的创作,也即非作家创作;(2)群体的、口头的传承方式;(3)题材、主题趋向模式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7月30日)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0] 郑振铎《汤祷篇》,据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册第191~192页,中国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11] 参阅魏敏《郑振铎对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南京。

[12] 陈福康《郑振铎传》第278页。

[13] 《玄鸟篇》,原载《中华公论》创刊号,1946年7月15日,上海;后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4] 关家铮《赵景深先生主编的“沪字号”〈俗文学〉周刊》,《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5] 参阅张紫晨《忆赵景深先生》,《新文学史料》2992年第1期。

[16] 此数字据车锡伦《“林兰”与赵景深》文中的,见《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7] 参阅段宝林《赵景深先生与民间文学》,《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8]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导言》第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19] 赵景深《民间文学丛谈·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 赵景深选注《弹词选》(中学语文补充读本)第2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

[21] 关家铮《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2] 赵景深《民间文艺概论·民间文艺的意义与性质》第1页,北新书局1950年9月初版。

[23] 关于港、沪、平三地的《俗文学》周刊及其他俗文学刊物与动态,参阅关家铮的系列文章:《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又见《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又见李平、胡忌编《赵景深印象》,学林出版社2002年4月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见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2卷第2期;《冯沅君先生与〈俗文学〉周刊》,见《文教资料》2001年第6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有关“满汉兼”及满文译本的研究》,见《满族研究》2001年第3期;《四十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蒲松龄研究》,见《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3/4期;《读王重民先生佚札——有关敦煌遗书总目的一宗史料》,见台湾《敦煌学》第24期(2003年6月);《20世纪40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宝卷研究》,见台湾《书目季刊》第36卷第2期(2002年9月16日)。至于戴望舒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星岛日报》编的《俗文学》周刊,马幼垣先生有《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副刊全目——附题解》一文,收入《冯平山金禧纪念集》(香港大学书报出版社1982年)中;《戴望舒小说研究和〈俗文学〉副刊》,载香港《明报》1979年6月12日。惜此二文均未读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4] 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的地位》,《民铎杂志》第3卷第3号,1922年3月。

[25] 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初版;又《孟加拉民间故事研究》,《民俗》周刊第109期,1930年4月23日;又高巍选辑《许地山文集》下卷第819—826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26] 60年后的1999年,许地山的《道教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仲宇在《导读》中写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的先驱者。”

[27] 《许地山文集》第821—823页。

[28] 《苏北抗日根据地大事记》,据“盐城信息港”。

[29] 参阅袁世硕、严蓉仙《冯沅君先生传略》,见《冯沅君创作译文集》第336~347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 参阅关家铮《冯沅君先生与〈俗文学〉周刊》,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文教资料》2001年第6期。
上一篇: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