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1999年明史研究概况网(2)

2013-10-26 01:06
导读:州女真》(《史学集刊》2期)则对成化年间明朝与朝鲜两次征讨建州女真的情况作了研究。李新峰《土木之战志疑》(《明史研究》第6辑)对正统十四年
州女真》(《史学集刊》2期)则对成化年间明朝与朝鲜两次征讨建州女真的情况作了研究。李新峰《土木之战志疑》(《明史研究》第6辑)对正统十四年明朝与蒙古土木堡之战中的一些问题,如明军的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的路线、明军回军策略以及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作了考证。


二 史

  户口田赋 栾成显《论明代甲首户》(《中国史研究》1期)认为正确理解明代黄册里甲制度中规定的甲首户,是明代户籍与赋役制度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征引了大量的、方志,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前人对甲首户的理解多有不确,作者认为明代甲首与宋代甲首不同,它本是一种职役。明代黄册里甲中的甲首,实质上即是明王朝封建国家统治下的编户齐民。李三谋、方配贤《明万历以前山西货币税的推行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期)指出,在明代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农业货币税之前,山西的农业货币税已经施行了100多年。本文对山西地区这一独特的现象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实现的方式以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高寿仙《明前期驿递夫役佥派方式初探》(《东岳论丛》1期)认为明前期驿递夫役的佥派方式主要分两种,主要以随田粮佥派夫役,又杂以特殊人、户如罪犯,军人等充当。
  农生产 林延清《论明初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南开学报》4期)对明初京畿地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背景和措施及其成效和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明朝中叶,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烟草从吕宋传入福建,并得到广泛的,林仁川《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期)集中论述了明清时期福建烟草的传入,烟草的种植与推广,烟草的加工与国内销售以及烟草的输出贸易等问题。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郑州大学学报》1期)则论述了明清几百年间北方棉纺织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指出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宋元以来南布北运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李绍强《论明清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关系》(《齐鲁学刊》4期)以明清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关系为基点,梳理了官窑在中国古代的变化发展脉络。
  对于明代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江南地区,近年来则不仅关注点增加,而且注重比较,研究更见深入。吕景琳《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明史研究》第6辑)一文对明代的北方经济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作者认为,尽管到弘、正年间,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全面复苏,但相对于江南经济,北方经济仍然落后,落后的经济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北方的阶级阶层结构、、国家赋役制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南方的差异。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史研究》2期)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作者选取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东北和等较具代表性的区域,分别考察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色。文章特别强调了各区域发展的一个共同特色,即明清时期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商品流通大大加强。此外,黄挺《明清时期的韩江流域经济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期)具体考察了韩江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巴兆祥《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经济开发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2期)一文对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论述。明清时期,大量流民涌入位于豫、陕、川、湘四省交界的鄂西山区,使这一地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杨国安《明清鄂西山区的移民与土地垦殖》(《中国农史》18卷1期)着重对这一地区的移民尤其是土地垦殖,垦殖的过程、区域以及方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商业 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期),对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四五个世纪华北地区集市的数量作了历史的、地区的比较,分析了其中体现出来的阶段性和地区性的差异及其原因,对华北地区集市的发展作了整体的论述。张晓虹、郑召利《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3期)则以陕西为例,证明了由于地区间的商品交流,在江南商品经济业已兴盛的同时,自明代中期起,落后偏僻的西北地区商品经济在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率先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对当地的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也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周玉英《从文契看明清福建土地典卖》(《中国史研究》2期)主要利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所藏契约文书,对明清时期福建的土地典卖特点、典卖中“找价”现象、地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明代的商人也得到很多的关注。陈学文《明清商人经营规范与职业的趋同》(《东北师大学报》99年1期)通过对明清时代商书和商人言行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商人接受了的熏陶,其商业经营规范与职业道德趋同,他们诚实经商,善于经营管理,同时具备行仁义等诸多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大大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张明富《论明清商人商业观的二重性》(《史学集刊》3期)认为明清时期,一方面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认为士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时,旧的观念尚在左右他们的行为,诸如农本商末的观念,还顽固存在。晋商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邵继勇《明清时代边地贸易与对外贸易中的晋商》(《南开学报》3期)对明清以来直至近代晋商的发展作了梳理,指出,明代中叶九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九镇军需供应的扩大以及蒙汉私市贸易和马市贸易的出现,为晋商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清代晋商的壮大则与清政府统一中国版图、平息西北叛乱同步。陈伟明《明清广州儒商的社会构成与商业经营》(《暨南学报》第21卷3期)则考察了明清广州儒商的出现与构成。作者认为明清广州儒商具有较高的商业经营与商业道德水平。
   在明代这样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政策的提出与确定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张杰《朱元璋与李自成农业政策之比较》(《辽宁大学学报》2期)一文通过对朱元璋和李自成农业政策的比较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朱元璋取得成功而李自成最终退出北京,与他们各自的农业政策也密切相关。梅新育《略论明代对外贸易与银本位、货币财政制度》(《学术研究》2期)认为明代中期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贸易顺差和套汇使白银大量内流中国,巨额白银内流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确立的必要条件,而对外贸易在促使明代财政制度向以白银为正赋的转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一条鞭法的全面推行,表明明朝中央政府正式承认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它的全面推行,也使白银本位币的地位更加巩固。张兆裕《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中国经济史研究》3期)是对明代荒政的研究。文章从蠲免的政策、项目、万历前后期灾蠲的变化及其原因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万历朝的蠲免情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 社会、文化

  社会结构与基层组织 赵世瑜《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史研究》3期)对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社与以社为活动单元的表演活动及其之间的联系,作了深入探讨。作者希望通过对社火这种表演活动的研究,能更清楚地判断社存在的功能意义,从而准确把握社在明清基层社会中的重要位置。曹国庆《明代乡约研究》(《文史》99年1 辑总46期)从乡约的发展、组织结构、与其余地方组织之间的关系、乡约的作用等方面对明代乡约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曹树基《洪武时期东南府、县治城市数量研究----以京师、福建和江西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期)根据明代中期的坊里资料,对洪武
上一篇: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下一篇:没有了